陈正雷,陈氏太极拳第十一代嫡宗传人
陈正雷,陈氏太极拳第十一代嫡宗传人
陈正雷,陈氏太极拳第十一代嫡宗传人,1949年生,河南省焦作市温县陈家沟村人,出生于武术世家,为陈氏十九世。他8岁开始习艺,师承伯父陈照丕研练家传陈氏太极拳,后再承堂叔陈照奎深造,曾任河南省武术管理中心副主任,现任河南省武术协会顾问、河南省太极拳协会执行主席。
20世纪70年代以来,陈正雷多次获国际、国内武术运动会太极拳、剑、推手比赛冠军,1995年被中国武术协会评为“中国当代十大武术名师”之一,2009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陈氏太极拳杰出传承人,系中国武术最高段位九段的太极拳家。其理论研究颇具造诣,主要著作有《十段功法论》《陈氏太极拳械汇宗》《陈氏太极拳养生功》《陈氏太极拳术》等,并被编译成多种文字、数百万份教学资料在全球传播。
自2008年8月起,中国太极拳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年已进入第十个年头。
作为一种有数百年历史的武术项目,中国太极拳把如行云流水般的动作与深呼吸及冥想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养生、健身与竞技三位一体的生命形态,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然而,这份宝贵遗产,一方面迟迟得不到非遗名录的“认可”,另一方面却面临韩日等国虎视眈眈“抢注”的局面。申遗之路并不平坦。
对此,来自中国太极拳发源地——河南省温县陈家沟的太极宗师陈正雷,更觉多了一份责任。作为陈氏太极拳第十一代嫡宗传人,年近七旬的陈正雷仍然奔走在世界各地,身体力行地传授和推广太极拳,他渴望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太极拳的精髓,让全世界人民共享这一宝贵财富。近日,刚从欧洲讲学归来的陈正雷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推广和普及:
100多个教学点分布全球
《中国社会科学报》:今年3月31日,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网站刊登了一篇文章《一场太极风暴?中国为太极拳申请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再次引发海内外对中国太极拳申遗的热议。据该报道介绍,日本和韩国也试图申请加入这一名录。您怎么看待太极拳申遗的意义?
陈正雷:太极是中国文化和哲学的重要概念,太极拳通过肢体语言表现阴阳平衡,是符合大自然运转规律、符合人体生理和心理要求的一种运动方式。在中国哲学中,阴和阳是组成宇宙的两个要素,它们相互矛盾又相互统一,总是保持着一种平衡。太极拳申遗意义深远,如果成功必将大力推进中国太极拳的推广和普及工作。
众所周知,太极拳本身就创立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础之上,是代表了东方文化深邃内涵的武林奇葩。而如果另一个国家的变种太极拳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将来就可能没人会相信太极拳是中国发明的在中国太极八卦是谁发明的,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自己的祖先?作为陈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我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太极拳,申遗是我的责任。我会继续努力,积极推广太极拳运动,直至将这一武林瑰宝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社会科学报》:20世纪80年代,中国武打片曾在非洲很多国家热映,“圈粉”无数,很多非洲朋友热衷学习武术,甚至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拜师。记者去年访问科特迪瓦时,正值中秋节,赶巧观看了当地黑人武术队的精彩表演,其中就包括太极拳。表演颇受当地人欢迎和好评。您刚从欧洲讲学归来,能否向读者介绍一下目前太极拳在世界上的普及情况?
陈正雷:20世纪七八十年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国际太极拳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太极拳已在世界许多国家拥有大批爱好者,来中国学习太极拳的外国爱好者逐年递增,国内外纷纷成立太极拳组织研究推广太极拳,1990年北京亚运会开幕式上,1400名中日太极拳选手的精彩表演,标志着太极拳正式走向国际舞台。
21世纪则是东西方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大融合时期,作为东方文化代表之一的太极拳,将在这场文化融合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其传播范围的扩大和习拳人口的剧增,成为文化交融的重要特征之一。我去过50多个国家,在世界各地建立了100多个太极拳教学点,现在有800多名弟子和数十万名学生,其中300余名弟子从事专业的太极拳教学工作,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曾专设太极拳研究课题,国内外众多名校都设有太极拳教学中心。根据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预计到21世纪中叶,将形成以中国为核心,以日本、韩国、东南亚、澳大利亚、美国、英国、法国、墨西哥、瑞典、芬兰等国家和地区为分中心,并向非洲、中美洲、南美洲、中东、中亚等地区渗透辐射的太极拳传播网络,届时习练太极拳者将达5亿之多。由于太极拳独特的文化内涵和防身、健身的完美结合及广泛的适应性,再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太极拳将在全球普及流行,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和良好生活习惯之一,并且成为名副其实参与人数最多的“世界第一运动”。
2014年在中国太极八卦是谁发明的,我受中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国海外交流协会主办的第40期“文化中国·名家讲坛”代表团的邀请,首次登陆非洲大陆,先后访问南非、博茨瓦纳和毛里求斯三国,并为当地送去中国太极拳讲习,当地民众借此加深对太极拳的了解和认识。虽然那是我首次出访非洲,然而我与非洲拳友的结缘却早已开始。除去每年慕名前往陈正雷太极总部及各分馆学拳的爱好者,在陈正雷太极每年举办的国际陈氏太极拳高级培训班上,我都能看到南非、阿尔及利亚等非洲国家拳友的身影,他们对中国太极拳的喜爱令人动容。
《中国社会科学报》:那么,太极拳在国内的推广和普及情况如何?
陈正雷:20世纪50年代以来,太极拳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被提到增强人民体质、为人民健康服务的高度。国家体委为普及太极拳,先后组织整理创编了简化太极拳二十四式、四十八式等,组织编写出版了一大批有关太极拳方面的书籍,为太极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78年11月16日,邓小平为日本友人题词“太极拳好”,不仅为太极拳本身下了最好的定义,证明太极拳不愧为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同时也为太极拳普及、推广、发展和提高指明了方向。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太极拳成了深受群众喜爱、普及率最高的群众健身项目。现在国家每年一次的全国性太极拳比赛,以及温县国际太极拳年会、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等都吸引了大量国内外太极拳爱好者,促进了太极拳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实施,使得太极拳的作用地位更加突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国内普及、在国外传播,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景象,进入了全新的鼎盛时期。
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物质生活、竞技体育等的发展,激起了人们对回归自然、回归自我的追求和渴望,而太极拳正是一项以“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为宗旨,完全遵循人体生理及大自然运转规律的运动。太极拳全方位的功能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满足了新世纪人们对健康、对自然运动的要求,也代表了由竞技体育向回归自然运动的转变。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提出大力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推广太极拳、健身气功、导引等中医传统运动,开展药膳食疗。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的讲话,对推广和普及太极拳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起源和发展:五大流派一脉相传
《中国社会科学报》:陈氏太极拳发源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作为陈氏太极拳第十一代嫡宗传人,请您介绍一下其起源、源流和流派情况。
陈正雷:明朝洪武年间,原籍山西泽州(今晋城)陈氏始祖陈卜全家定居河南温县清风岭上的常阳村(今陈家沟)后,勤劳耕作,兴家立业。为了保卫桑梓不受地方匪盗危害,精通拳械的陈卜在村中设立武学社,传授子孙习拳练武。
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第九世陈王廷(1600—1680)始创太极拳,正是这位武学泰斗,在陈氏始祖陈卜家传拳术的基础上,依据中华民族数千年源远流长的文化内涵和东方哲理,勇于创新,将《河图》《洛书》之太极阴阳八卦学说,与导引、吐纳及中医经络学说相结合,融众家拳术于一炉,创编了这种具有阴阳开合、虚实转换、刚柔相济、快慢相间的特点,以及符合人体生理规律和大自然运转规律的拳术运动。由于它是据太极之理,由无极至太极,由无相而有相,由静而动,每个招式都分阴阳,动作又以弧形曲线为基础,因此定名为太极拳。
陈王廷创编太极拳后,太极拳成为温县陈家沟陈氏家族的“独得之秘”,陈姓老幼妇孺习拳之风,世代相传,经久不衰,且名手辈出。直至百余年后,传至陈氏十四世陈长兴(1771—1853),又再树里程碑,他不但继承先祖创编太极拳的精髓,而且在原有的基础上由博归约,精炼归纳,又有了新的发展。也正是由于他敢于打破“门户之见”,将陈家“独得之秘”传于外姓人杨露禅(1799—1872),并与同辈份陈有本共同努力,才使太极拳逐步走出陈家沟,为世人所认识。在陈长兴之后的100多年间,是太极拳各流派形成时期,也是太极拳震惊武林时期,逐渐演变出了杨、武、吴和孙四大流派。
《中国社会科学报》:陈氏太极拳分为老架、新架和器械(刀、枪、剑、棍等),您能否介绍一下这三者间的联系和区别?
陈正雷:整体而言,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拳以柔为主,柔中有刚;二路拳以刚为主,刚中有柔。两路拳相辅相成,互为其根,直至达到刚柔相济,浑然一圆。
陈氏太极拳新架,其特点是架式宽大,低沉稳重。拳架以“掤捋挤按”四正手的运用为主,以“采挒肘靠”四隅手的运用为辅;以柔化劲为主,发劲为辅,柔中寓刚,力求柔顺。外形以缓柔稳为主,疾刚跳跃为辅。运劲方法要求以身领手,突出螺旋缠丝劲的练习,以腰为轴,旋腕转膀,旋腰转脊,旋踝转膝,胸腰折迭,形成一系列的空间曲线运动。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二路(又名炮捶)由温县陈家沟人陈氏十四世陈长兴在祖传拳架套路的基础上将太极拳套路由博归约、精炼归纳而成,后人称其为陈氏太极拳老架(亦称大架)。陈氏太极拳新架一、二路属陈长兴传统老架系列,则由十七世祖陈发科先师所创,陈发科晚年于北京传拳时,在老架的基础上,经过无数次的实战后总结整理而成。
无论是短器械、长器械、双器械、单器械、轻器械、重器械,它都是练习手、眼、身法、步法协调的一种方法,等于把手臂加长,而且还要能跟身法相结合,把内气贯到器械的锋刃上。它还得靠基本功,你练太极拳,身体协调了,内劲充实了,然后把手臂加长,照样还能协调一致。
《中国社会科学报》:太极拳有五大流派——陈、杨、武、吴和孙,据说其他四大流派都是从陈氏太极拳演变而来的,其过程如何?几大流派间又有何区别?
陈正雷:关于陈氏太极拳的源流如前所述,为免受地方匪盗危害,精通拳械的陈氏始祖陈卜在村中设立武学社,传授子孙习拳练武。明末清初,九世祖陈王廷系明末文庠生、清初武庠生,文武双全,曾只身闯玉带山,劲阻登封武举李际遇叛乱,为清廷在山东平定盗匪立过战功,在河南、山东负有盛名却不为清廷重用。陈王廷报国无门,收心隐退,在耕作之余,依据自己祖传之一百单八式长拳,博采众家精华,创造出了一套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新型拳术——太极拳(包括太极拳五路、炮捶一路、双人推手及刀、枪、棍、剑、锏、双人粘枪等器械套路等),即陈氏太极拳。
清道光年间,十四世祖陈长兴拳艺高超,编著太极拳十大要注、太极拳点头篇、太极拳用武要言。陈长兴年老时站立于千百人群之中,无论如何推旋、拥挤,凡近其身者,如水冲石,不抗自退,其脚步丝毫不动,人称为牌位先生。陈长兴教有名弟子杨露禅,为河北省人,此人在陈家沟学拳,一住七年,昼夜无间,待学成后到北京传授太极拳,徒众甚多,就自立一派,名为杨式太极拳。
清末杨露禅从陈家沟返乡后,河北永年人武禹襄深爱其术,向杨露禅学习了陈式老架太极拳,后又向河南温县赵堡镇陈清平学赵堡架。陈清平是陈家十五世祖,于道光年间迁到赵堡镇,距陈家沟五华里。武禹襄在此基础上经过修改,创造了武式太极拳。
北京吴鉴泉,满族旗人,其父吴全佑跟杨露禅的儿子杨班侯学太极拳,吴鉴泉又跟其父学。吴鉴泉于1930年在上海教太极拳,徒众很多在中国太极八卦是谁发明的,也自立一派,称吴式太极拳。
孙禄堂原学形意拳,后来跟郝为真学了一套太极拳,而郝为真跟李亦畲学太极拳,李亦畲跟武禹襄学的太极拳,武禹襄则跟陈清平学的太极拳,在此基础上则形成了孙式太极拳。
现在社会上练的太极拳,各有程度不同的差异,但都有其相似之处,这都是一脉相传的缘故。
老少皆宜:
为健康战略提供可靠保证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认为应怎样加大推广学习太极拳的力度?
陈正雷:首先,要加强宣传,扩大影响,加快传播速度;其次,要提高太极拳师资队伍素质,要改革传授方式,筹建国际性的太极拳高等学府,将传统授徒模式与现代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培养高素质太极拳人才速度,把一大批能适应国际太极拳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推向国际舞台;再次,要筹建太极拳国际组织,建立全球性的太极传播网络,要有组织地做好太极拳专家、教练的国际交流工作,在普及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国际太极拳运动的水平;最后,需加强太极文化研究,挖掘太极拳丰富文化内涵,将太极拳这一东方神秘文化中寓含的哲理,用现代科学的语言来表述清楚,让更多的人了解它、认识它、热爱它。总之,要经过不懈努力,引领太极拳这一古老的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为全人类的健康事业服务,成为21世纪具有高雅艺术特性、人类共同参与的“世界第一运动”。
《中国社会科学报》:如您所说,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重视太极拳在群众中的推广普及工作。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以实施和实现“健康中国”战略为基础,而太极拳的推广,恰好可为我国健康战略的实现提供可靠保证。您能否谈谈学习太极拳对人们健康都有哪些益处?
陈正雷:第一,有利于人体运动系统。太极拳是一种身体的平衡支撑和有氧运动的锻炼方式,有利于人体骨骼肌肉和关节及软组织的生长发育,延缓衰老。第二,有利于人体血液循环。练习时,动作缓慢,呼吸深长,劲贯四梢,有利于加快血液流动,吐故纳新,排除血液中的糟粕,增加血液中的氧含量。长期练习,会增强血管乃至毛细血管的弹性和心脏搏动功能,改善和促进血液循环。第三,有利于人体呼吸系统。太极拳是一种有氧运动,呼吸深长细匀,气沉丹田,能使人的肺活量增加,有利于新陈代谢。第四,有利于人体消化系统。由于太极拳运动强调“内外结合”,所以外部肢体动作势必带动内脏器官的活动,促进胃肠的蠕动陈正雷,陈氏太极拳第十一代嫡宗传人,增强人体消化吸收功能。第五,有利于人体泌尿系统。太极拳运动以腰胯带动四肢,能增加汗液分泌,排除体内更多的垃圾。又通过腰胯部活动,促进泌尿系统的健康。第六,有利于人体内分泌系统。由于意识和动作的紧密结合,精神安定且高度集中,能促进体内津液的分泌,并双向调节甲状腺及垂体等功能。
《中国社会科学报》:有些年轻人对太极拳有些误解,认为这种“低强度”的运动形式更适合退休的老年人学习和练习,您怎么看?在初练时应注意什么?
陈正雷:太极拳是一项老少皆宜的运动,什么年龄层的人都可以学习。对于初学者来说,首先要具备“五心、三要素、一认识”。
“五心”是敬心、信心、决心、恒心、耐心。“三要素”就是要具备三种条件:师资、天资和苦练。“一个认识”就是对太极拳的本质认识,就是要懂得什么是太极拳,必须把基本道理搞清楚,这样你练起来就有了一个尺度,有了一个准则。太极拳是一项十分浩大的工程体系,对于它的拳架、拳理都要有明确认识。
学拳要有个好心态。不要着急,得循序渐进。太极拳是内家拳,讲究“十年不出门”,“三年一小成,六年一中成,九年一大成”,不像练其他项目,很快就见效,练太极拳必须做好长期的学习准备。
学拳要选择一个好教练,好教练就是能因材施教,不能要求学员一下就到位,应注意运动量,由浅入深。上课要先做关节运动,避免运动损伤;缠丝劲练习,学习如何移动重心,如何旋转身体;然后才是学习动作,分解学习到组合套路。先模仿外形,形似再规范。学拳也要多读书,明白太极拳的道理和正确的方法。另外,太极拳的练功法则讲究“三练三不练”,即练理不练力,练本不练标,练身不练招。“理”就是太极拳的道理、原理,练“力”指的是练习气力;“本”是指本源、根本,即肾中元气和下盘功夫,“标”是指以练习身体各个部位的力量和硬度为主要目的的局部练习方法;练“身”就是练整体功力;“招”则是每一动作的攻防含义。
东方哲拳:人生处处有太极
《中国社会科学报》:太极拳被誉为东方哲拳,它蕴含了东方文化的精髓和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讲究身心兼修。您如何看待太极拳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陈正雷:太极拳确实被称为哲拳,蕴含着中国的传统哲学和文化。太极拳讲究阴阳变化,每招每式都贯穿着阳极生阴、阴极生阳、阴阳转化的原理。400年前我们的老祖先创编这套拳时,它就是注重内气、内劲的武术,不是体现于外的拳脚功夫。太极拳是中华数千年传统文化的结晶,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对太极拳的练习,可以领悟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太极拳与哲学、医学、易经、力学、数学、美学、兵法、音乐、管理等诸多学科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说起太极,很多人或许只知道太极拳是太极文化的载体,其实,太极有太多厚重的含义,它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而且和我们的工作、生活,和我们的人生紧密相连。只要留心,你会发现,人生处处有太极。
《中国社会科学报》:太极拳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与中国传统医学联系密切。可以这么说,太极拳能促进人身心的健康,客观上也促进了其发展与传播。很多人认为,习拳能够帮助人们缓解现代生活的压力。
陈正雷:时下流行的“慢生活”,其实正是诞生于人们不堪重负的快节奏工作,所以人们渴望“心”的释放。本是互为正反的两个事物,会在不断的“变”中来回转换,这其实也是辩证唯物主义。阳极生阴,阴极生阳,太极拳所讲究的阴阳很奇妙,对于强健身体、舒缓压力有很大作用。太极拳的锻炼过程就是调节心性的过程。行功走架时,身心各部讲究松、静、空、灵,举手投足、身形变换贵在顺其自然。长期习拳,会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愉快陈正雷,陈氏太极拳第十一代嫡宗传人,恬淡安然,不为七情六欲所困扰。
《中国社会科学报》:与眼下时尚而又流行的外来运动形式,比如空手道、跆拳道等相比,太极拳有哪些特点和优势?
陈正雷:我曾接触过拳击、跆拳道、空手道。从外形来看,有的人气壮如牛,人高马大,四肢发达,有的人腿功很了得。这些搏击术仅仅是吸取了中国传统武术的一部分方法而已。而我们太极拳讲根基稳固,下盘稳定,上肢轻灵自然。下盘不稳固,上盘再厉害也很难立于不败之地。
记者 张梦颖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