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和太极拳的起源与创始人的区别,你知道吗?
太极和太极拳的起源与创始人的区别,你知道吗?
太极拳是一种强调对称平衡、协调统一、内外兼修、文武兼备的武术运动。迄今为止,它是全世界最大的武术流派,习练者多达2亿。太极拳早期曾称为“长拳”、“十三势”。晚清时期,杨露禅(1799~1872)进京教拳时,太极拳还被称为“绵拳”、“软拳”等。到了民国初年,国民政府提倡国术,在全国设立多处国术馆,邀请各流派高手传授国术,武术才得到空前繁荣,太极拳的名称才被世人广泛知晓。建国以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太极拳作为全民健身运动而被广泛普及。
太极和太极拳的起源
“太极”一词源出《易传·系辞》,含有至高、至极、至大之意,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宇宙间一切事和物的原始单位称为太极,类似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里所谈的“物质”的概念。由于事和物是在不断运动、发展、变化的,这种运动、发展、变化的周期性规律就是太极原理,也就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乃至无穷。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与创始人,长期以来众说纷纭,有唐朝许宣平、宋朝张三峰、明朝张三丰、清朝陈王廷等多种不同的说法。后经有关部门组织历史学家考证,由现存的历史资料论证认为:太极拳是由明末清初的陈王廷创造出来的,现在流传的各式太极拳都直接或间接源出于陈式太极拳,陈家沟也被授予“太极拳发源地”称号。
总的来说,起初的太极拳综合了三大体系:
一是吸收吸取了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动作架形。《拳经三十二》式中二十九式被吸收到陈式太极拳中,且陈式太极拳早期的歌诀也基本是戚继光《拳经三十二》歌诀的翻版。太极拳“形”层面的主要内容由戚继光《拳经三十二》而得。
二是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气功之术和中医经络学说,让拳术运动和人体科学相结合,让外在的运动有了内在的医学医理为支撑,从而形成太极拳“气”层的主要内容。
三是结合古代朴素辩证唯物主义的阴阳五行学说,以易经、道教、太极八卦为太极拳的哲学基础,使太极拳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思想,有了哲学层面的提升,这就构成了太极拳意识形态即“意”层面的主要内容。三者结合,从而形成了太极拳意气形三个层面兼备的学术体系。
陈卜和陈家沟习拳之风
陈家沟人习拳之风可追朔到陈氏始祖陈卜。陈卜原籍山西泽州郡 (今晋城),后来由泽州搬居山西洪桐县。明洪武7年(1374年),迁居河南怀庆府 (今沁阳)。因始祖陈卜为人忠厚,精通拳械,深为近邻乡民所敬重。故将其居住的地方叫陈卜庄(解放后,陈卜庄并归温县,至今仍叫陈卜庄)。先祖后因陈卜庄地势低洼,常受涝灾,又迁居温县城东十里的常杨村。村中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深沟,随着陈氏人丁繁衍,常杨村易名陈家沟。
始祖陈卜居温县后,为奠定家业基础,偏重于垦种兴建。先是六世同居,七世分家,兴家立业,人繁家盛。为保卫桑梓,地方得安,在村中设武学社,教授子孙。由于1711年以前陈氏家史无文字记载,仅有口传。直至1711年济南八卦太极拳研究会,陈氏十世祖陈庚为陈卜立碑,方简单记述了陈卜史实。然相距已有300余年。其间人物、事迹及有关拳术多有疏漏。所以关于拳艺、人物、事迹的文字记载,仅从陈王廷记起。
太极拳创始人陈王廷
河南温县陈家沟陈王廷塑像
陈王廷(1600-1680),字奏庭,太极拳创始人。陈王廷是陈家沟第九世,出身地主家庭,据《温县志》记载,在明思宗崇祯十四年(1641),任温县"乡兵守备"太极和太极拳的起源与创始人的区别,你知道吗?,曾在山东扫荡群匪周易专家网,甲申年(1644)明皇朝覆亡的前后,陈王廷已年老济南八卦太极拳研究会,隐居消极,造拳自娱,教授弟子儿孙。遗词上半首有“叹当年,披坚执锐……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
据《陈氏拳械谱》,陈王廷所造拳套,有太极拳(一名十三势)五路,长拳一百八势一路,炮捶一路。陈王廷传统授下来的有一至五路太极拳、炮捶一路、长拳108势,双人推手和刀、枪、剑、棍、锏、双人粘枪等器械。自陈王廷之后,陈家沟练习太极拳之风甚盛,老幼妇孺皆练习,当地流传的谚语“喝喝陈沟水,都会翘翘腿。”“会不会,金刚大捣碓。” 这种风气世代沿袭,经久不衰,使得历代名手辈出。
太极拳第六代:陈长兴、陈有本
传至十四世陈长兴(太极拳第六代),字云亭,著有《太极拳十大要论》、《太极拳用武要言》、《太极拳战斗篇》。他在祖传老架套路的基础上将太极拳套路由博归约、精炼归纳,创造性地发展成为现在的陈式太极拳一路、二路 (又名炮捶)。后人称为太极拳老架 (大架)。当时人称 “牌位大王”太极和太极拳的起源与创始人的区别,你知道吗?,教有名弟子陈耕耘、杨露禅。
第一路动作简单,柔多刚少,以“掤捋挤按”四正劲的运用为主,以 “採挒肘靠”四隅手的运用为辅。柔中寓刚,行气运动,以缠丝劲的锻炼为主,发劲为辅。全身内外,动分静和,一动全动,体现柔缠中显柔、缓、稳的特色;第二路(炮捶)动作复杂,急速紧凑,刚多柔少,用劲以“採挒肘靠”为主,以“掤捋挤按”为辅;以刚发劲为主,窜蹦跳跃,腾挪闪展,震足发劲。刚中寓柔,体现柔缠中显刚、快、脆的特点。
十四世陈有本(太极拳第六代)在原有套路的基础上,又有些改动济南八卦太极拳研究会,逐渐舍弃了某些难度和发劲动作,架式与老架一样宽大,后人称为新架 (现称为小架)。
太极拳第八代:陈鑫
十六世陈鑫(太极拳第八代),字品三,他感到陈式拳术历代均以口传为主,文字著作很少,为阐发祖传太极拳学说,遂发愤著书立说,用12年的时间写成《陈氏太极拳图画讲义》四卷,阐发陈氏世代积累的练拳经验。以易理说拳理,引证经络学说;以缠丝劲为核心,以内劲为统驭,是陈氏太极拳理论宝库中最重要的一篇。他还著有《陈氏家乘》、《三三六拳谱》等著作。
太极拳第九代:陈发科
十七世陈发科(太极拳第九代),字福生,是近代陈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对发展和传播太极拳有杰出的贡献。1929~1957年一直在北京教授拳术。以其刚柔相济,采、挒、肘、靠、拿、跌、掷、打,兼施并用,技击技术极好,与人较手时以得人为准,以不见形为妙的高超击法将人跌出。
因其为人忠厚,武德高尚,受到各界人士的欢迎。教授徒弟很多,有沈家祯、顾留馨、洪均生、田秀臣、雷慕尼、冯志强、李经梧、肖庆林等。其子照旭、照奎,女豫霞,拳艺亦很好。陈照奎曾在北京、上海、郑州、焦作等地教拳 (主要以83势新架为主),为普及陈式太极拳做出很大贡献。
太极拳第十代:陈照丕、陈照奎
十八世陈照丕(太极拳第十代),字绩甫。著有《陈氏太极拳汇宗》、《太极拳入门》、《陈氏太极拳图解》、《陈氏太极拳理论十三篇》等书。他所授弟子的代表有“四大金刚”王西安、陈小旺、朱天才、陈正雷等。他品德高尚,诲人不倦,对推广陈式太极拳做出巨大贡献,深受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崇拜,为陈式太极拳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
十八世陈照奎(太极拳第十代)。陈照奎(1928.1.24--1981.5.7日),祖籍河南温县陈家沟,随父定居北京,是陈发科的幼子。四岁随父赴北京,七岁从父学习家传拳术。他学拳刻苦,拳走低架,胸腰折叠,手法多变。拳架中正、流畅,精于闪、战、弹、抖。推手、擒拿功夫可达出神入化境地。陈照奎先生生前主要传授的陈式大架、低架太极拳(一路83式,二路又名炮捶71式)。
太极拳第十一代
新一代太极拳领军人物王战军,在世界拳王环球争霸赛上战胜日本相扑冠军曙太朗
十九世(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较多,其中有陈家沟王西安等“四大金刚”为代表的陈家沟代表性传承人,还有以陈立清、陈全忠为代表的迁居到西安的陈式太极拳著名传人,以及马虹等为代表的各地传人。
此后,陈式太极拳在各名家手中不断发扬光大。其中,新一代太极拳领军人物王战军, 曾在世界拳王环球争霸赛上战胜日本相扑冠军曙太朗,为中国太极拳走向世界发挥了积极作用。此外,王战军还夺得央视《武林大会太极拳六大门派争霸》总冠军,是“丹田弹抖重物”1.20米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创造与保持者。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