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题)五行特性及其主要文献依据
(每日一题)五行特性及其主要文献依据
五性: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五行的本义,是构成宇宙万物的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随着古人观察和认识的不断深入,五行的物质元素意义逐渐趋于削弱和淡化,而其方法论的作用则日益加强和突出,逐渐演变成一种既定的思维模式和理论框架。五行特性被抽象出来,并以此为依据,采用取象比类和推演络绎的方法,将某方面相同、相近、相似性质的事物或现象分归于五行之中。此时的五行不再特指某种自然物,而是具有一定属性或功能的某种事物和现象的代称或符号。五行的特性也成为分析、归纳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属性及研究各类事物内部相互联系的依据。《尚书·洪范》对五行特性做了经典阐述,形成后世对五行特性阐发的主要文献依据。
一、水曰润下
所谓“润下”,是指水具滋润寒凉、性质柔顺、流动趋下的特性。进而引申为水有寒凉、滋润、向下、闭藏、终结等特性。凡具有此类特性的事物和现象,均可属于水。《说文解字·水部》曰:“水,准也。北方之行,象众水并流,中有微阳之气也。”《白虎通义·五行》曰:“水之为言,准也。养物平均,有准则也。”北方寒凉,养物均衡,阴液滋润之象,均为水之特征。论其五行的“体”(本体、形质)与“性”(属性、功能),则“水”以寒虚为体,润下为性(“体”“性”之辨详见隋·萧吉《五行大义·辨体性》,以下同)。
二、火曰炎上
所谓“炎上”,是说火在燃烧时具有发光放热、光热四散、蒸腾上升之象。由此而引申为火有温热、光明、变化、活动、升腾等特性。凡具有这类特性的事物和现象,均可归属于火。《说文解字·火部》:“火,毁也。南方之行,炎而上,象形。”《白虎通义·五行》:“火之为言,化也。阳气用事(每日一题)五行特性及其主要文献依据,万物变化也。”南方炎热,阳气用事,万物布施之象,均属火之特征。论其五行的“体”与“性”,则“火”以明热为体,炎上为性。
三、木曰曲直
所谓“曲直”,即“枝曲干直”的缩语金从革土爰稼穑梅花易数,是对树木生长形态的生动描述,言其主干挺直向上,树枝曲折向外。从树木的向上生长、向外扩展、枝疏叶茂等现象,引申为木有生长、兴发、生机、条达、舒展等特征。凡具有此类特性的事物和现象,均可归属于木。《说文解字·木部》:“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白虎通义·五行》:“木之为言,触也。阳气动跃,触地而出也。”冒地而出,旭日东升,阳气动跃之象,均属木之特征。论其五行的“体”与“性”,“木”以温柔为体,曲直为性。
四、金曰从革
所谓“从革”,有顺从和变革两个方面的含义。金的“从革”特性金从革土爰稼穑梅花易数(每日一题)五行特性及其主要文献依据,来自金属物质顺从人意、改变外形、制成器皿的认识。《尚书·洪范》孔颖达疏注“金曰从革”认为:“可改更者,可销铸以为器也。”“金可以从人改更,言其可为人用之意也。”以此引申为金有变革、禁制、肃杀、敛降、洁净等特性。凡具有此类特性的事物和现象,均可归属于金。《说文解字·金部》:“金,从革不违,西方之行”。《白虎通义·五行》:“金之为言,禁也。”顺从不违,西方肃杀之象,均属金之特征。论其五行的“体”与“性”,则“金”以强冷为体,从革为性。
五、土爰稼穑
所谓“稼穑[jià sè]”,植物播种谓之稼,庄稼收获谓之穑。古谓:“春种为稼,秋收为穑。”土有播种庄稼、收获五谷、化生万物的作用。进而引申为土有生长、承载、化生、孕育、长养的特征。凡具有此类特性的事物或现象,均可归属于土。《说文解字·土部》:“土,地之吐生物者也。”《白虎通义·五行》:“土,主吐含万物。土之为言,吐也。”孕育生化,吐含万物之象,均属土之特征。中国传统文化对五行之中“土”的作用尤为重视,有“土辖四方”、“土为万物之母”诸说。论其五行的“体”与“性”,则“土”以含散持实为体,稼穑为性。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五行之气与阴阳二气均是由宇宙中的本原之气所分化而成,故五行之中,各自存在着阴阳两个方面的属性,所谓“阴阳为五行之性,五行为阴阳之质”。五行之中有阴阳金从革土爰稼穑梅花易数,阴阳之中寓五行。如:“木曰曲直”,说明木有条达(板直)与柔和(揉曲)的两种属性:条达属阳,柔和属阴。“金曰从革”,说明金有顺从与变革的两种属性:顺从属阴,变革属阳。“水曰润下”,水因寒凉滋润而属阴,然而水由天阳所生,即所谓“天一生水”,“中有微阳之气”。“火曰炎上”,火因温热向上而属阳,然而火由地阴所生,即所谓“地二生火”。“土爰稼穑”,稼种为阳,穑收为阴;又土有阴土、阳土之分,在中医学中广泛应用:中焦脾胃属土,太阴脾为阴土(湿土),阳明胃为阳土(燥土)。认识五行中包含阴阳,有利于五行学说与阴阳学说的有机联系,有利于较确切地表达五行中任何一行的特性,亦有利于中医学较明确地表述五脏中任何一脏气机的运动趋势。
佛学五性:
【五性】佛教法相唯识宗从修道角度对人的五种分类。
一、定性声闻,因果不易,名曰定性;闻佛声教而得觉悟,名曰声闻。谓惟习声闻之因,而证声闻之果,更不进求佛道,是名定性声闻也。
二、定性缘觉,谓观因缘生灭之法,觉悟真空之理,故曰缘觉。谓唯习缘觉之因,而证缘觉之果,更不进求佛道,是名定性缘觉也。
三、定性菩萨,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谓菩萨悲智双运,冤亲等观,广利众生,证菩提果,是名菩萨性也。
四、不定种性,谓遇缘熏习,修何行不定。若近声闻而习声闻法,若近缘觉而习缘觉法,若近菩萨而习菩萨法,各随所习而成其性,是名不定性也。
五、无种性,无种者,无善种也。谓人拨无因果,不受化度,甘溺生死,不求解脱,是名无种性也。
医学知识
饮食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