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周易密码 > 天文历法

生肖从大年初一开始算还是月建的月只是寅

2023-05-21 17:06:07  人看过

生肖从大年初一开始算还是月建的月只是寅

上一篇文章《》写的是一年的肇始,讨论的是关于月建、三正问题。告诉大家从汉武帝元封七年(前104)重修立法,颁布太初历开始,岁首从“亥月”调回到“寅月”,也就是将一年岁首和正月合并,冬至那月是“子月”。

确实有朋友仔细地阅读了,然后给我提了个很好的问题,要不也不会有这篇。

她问:生肖到底从大年初一开始算还是立春开始算,因为她发现黄历中,只有到了立春,才进入所谓的寅月,而今年的春节初一还在丑月。

这个问题很好,是因为确实容易混淆,首先,生肖确实是从春节大年初一算起,作为一干支年的肇始。而黄历中的寅月和月建的寅月其实是两个概念。黄历中的寅月其实是个干支纪月,前面还有天干,比如今年是戊寅。而月建的寅月只是寅。

想明白这个问题,我们还是从几件文物说起。

节气的起源

1977年,在安徽阜阳挖掘了一个西汉时期诸侯的墓葬,墓主人是汝阴侯夏侯灶。他的父亲就是西汉开国重臣夏侯婴。夏侯灶墓出土了大量的天文相关的文物,这和附近的淮南王刘安编撰的《淮南子》中的《天文训》共同构建了当时西汉时期的天文中心。可以说夏侯灶是一个相当狂热的天文爱好者,甚至可能是有一定造诣的天文学家。其中一件二十八星宿星盘更加重要,改天咱们再聊。今天春分,说说另一件文物,圭表。

生肖从大年初一开始算还是月建的月只是寅

图:夏侯灶圭表复制

夏侯灶圭表为木制红漆彩绘,可折叠组装,便于携带。撑开后的两个立耳是用来投射日影的表,而底座上的三个特殊的点则分别对应阜阳当地(重点是阜阳当地)的冬至、夏至和春秋分正午表影所达到的位置。

生肖从大年初一开始算还是月建的月只是寅

生肖从大年初一开始算还是月建的月只是寅

其实包括二十八星宿星盘在内,这几组天文文物在1977年出土的时候并没有被认知到,而是经过30多年后,才重新被研究并发现其内在价值的。

夏侯灶圭表,至少说明在西汉初年已经有非常精确的对于冬至、夏至、春秋分四节气的观测方法,并且意识到根据地点不同,数据不同,这不得不说是人类对于日影观察的一个进步。

二十四节气的产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上篇文章提到了,我们最早知道的节气是冬至与夏至,而后二分法知道了春分、秋分。《尚书 尧典》把春分叫做日中,把秋分宵中。地球沿着轨道围绕太阳旋转,二分二至事实上就是轨道上等分的四个点。

生肖从大年初一开始算还是月建的月只是寅

到了《吕氏春秋》,则明确提出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也就是均分8份。

生肖从大年初一开始算还是月建的月只是寅

最晚到了西汉初年的《淮南子 天文训》我们就已经见到与后世一样的二十四节气了。这只不过是又在每两个节气中插入2个均分点干支历法图片,形成了地球轨道上24个均分点。

生肖从大年初一开始算还是月建的月只是寅

我们通过节气的产生可以看到,节气是和太阳的运动息息相关的,也就是节气代表了太阳的每日光照。而阳光的照射是万物的生长的能量来源,所以节气是物候的概念,可以指导农业生产。我们古人也确实把物候的名词用作节气的名字。

有人问:随着纬度的变化各地的气候并不一样,南方和北方同一节气时物候并不一样?二十四节气只能指导中原生产,全国有什么用?

那只能说你把二十四节气看死了,本质上还是轨道上的点位,名称只是代号而已,具体干嘛各地有各地的操作办法。就好比国家下发政策,各地有实施细则。你春分翻地,别的地方春分就可以播种,这是实施细则。

这时又有个问题来了,就是节气由2个变成4个,变成8个干支历法图片,为什么不是16或者32个,而是从8变成了24?这就要说古人对于节气另有作用。

观象授时

古代的观星主要有两个作用,也就是观象授时和分野占扑。今天我们不提占扑,就聊聊观象授时。

观象授时有两个目的。

一个就是指导农业生产,我们前面提到的二十四节气就是代表。

另一个就是记日,也就是今天是哪天?

怎么记日?最好的办法是看月亮圆缺的变化,古人发现月亮每一次圆缺的变化基本是30天左右,古人称月亮变没将要开始的那天叫做朔,月亮正圆那天叫做望,月亮最终消失那天叫做晦(“朝菌不知晦朔”——《庄子》)。所以一个变化周期,我们成为朔望月。

闰月

每十二次朔望月,基本上万物又复苏一回,一年开始,于是一年中就设置了12个月,每月30天。现在的天文观察,一个朔望月大概是29天12小时44分3秒,也就是29.5天略多一点。我们至少在甲骨文时期就已经开始了所谓的大小月,也就是30天和29天交替进行,但是有时偶然还有大月连续的时候,也就是大月略多,这说明最晚在商晚期古人已经知道了一个朔望月比29.5天略多。

这是依据月亮变化制定的历法,但是12月乘以30天,和真正的一年365.2425天比还是有差距,于是就开始了隔几年加入了闰月,来弥补朔望月和太阳的差。最晚在春秋战国之交,我们已经推算出一年为365.25天,然后在19年中插入7个闰月的历法随之产生,说明这时候古人计算朔望月的长度已经精确到29又940分之499天【29(499/940)】。

阳历与阴历

于是,依照月亮的运行变化的日历就出现了,也就是我们说的月建,从初一到三十或者二十九,也就是所谓的阴历。而西方是按照太阳运转,然后划分12个月,每月30或31天,这种历法遵循太阳运转规律,也就是所谓的阳历。显然阳历对于一年的计算更加方便合理,每四年闰一天就好了。

那为何中国古人还是用阴历去记日子?

那是因为,这种记日方法,只要略加训练,每天晚上看看夜空的月亮就知道今天是初几,而不用去看日历牌,这显然在古代更具备优势。

而我们的二十四节气恰巧是按照太阳运转而计算的,所以是阳历,这也为什么每年二十四节气都是阳历上的那固定的几天(前后一天)的原因。所以中国古代的历法我们称之为农历,而其中二十四节气是阳历,记日是阴历,所以农历是阴阳混合历。

干支纪日、干支纪年、干支纪月

干支的概念及起源,我这里就不多说了,改天有机会我们再谈谈。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不管你怎么看,不妨用数学的角度去看一下,其实就是个10进制和12进制,然后互相配合成为一个60进制。

前面我们提到,最晚在商代先民就已经发现一个朔望月是30天,所以总要规定每日叫什么,那么天干地支的配合,正好适合定义每一日的名称,也就是干支纪日法。

生肖从大年初一开始算还是月建的月只是寅

生肖从大年初一开始算还是月建的月只是寅

如上图这片国家博物馆藏甲骨,甲子,乙丑,......,癸亥,一共60个。这片甲骨只完成了一半,应该是个对照表或者速查工具表,而不是纪日。

生肖从大年初一开始算还是月建的月只是寅

这片甲骨藏于山东省博物馆,其中记录了1月、2月的干支日,可见这时每月还是30天的记法,也就是干支纪日和12月严丝合缝的结合。并没有后续前文提到的大小月和闰月的出现。

当大小月和闰月产生后,显然干支纪日成了独立的纪日体系,并不依附于月份,也就是说一月一日不一定是甲子日。

此种干支纪日法可能在盘庚迁殷(约公元前1300年)之前,已经采用了。不过这种纪日法是否有过间断和错乱,现今还不能肯定。

《春秋》所记第一次日食发生在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二月己巳日,经现代计算证明干支历法图片,这个日期确实发生了一次日食,因此这个日期的记载是准确的。从一个侧面证明,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2700年之间每60天一个循环,每一天的干支纪日都没有断过。

干支纪年法

年的概念是地球环绕太阳一周,这种概念不论是阴历还是阳历都是统一的。

只不过阴阳历的解决方式不同。

今天我们就不讨论纪年的起源了,早期是从岁星纪年开始,后来到了太岁纪年法,最终称为十二星次等等,这不是咱们这篇文章讨论的话题。

我们只要知道,干支纪年法每60年一个甲子循环,每年的肇始都是从岁首开始,就是我们上文提到的正月初一。随之十二种动物配合地支形成了十二生肖的文化(生肖的产生找机会再聊),每一年也都有了自己的吉祥物也就是生肖。

了解这个道理之后,你就知道十二生肖和现在的春节,也就是正月初一有关。那些什么立春才算变生肖的说法靠不住。

干支纪年法出现的相对比较晚,东汉元和二年(公元85年)才由政府命令实行,可以说从这年开始的纪年是延续的,而一些古籍上的早期纪年是后人后推算回去的。

总体来说,干支纪年法也是独立的自己的体系,和干支纪日没关系,当然和干支纪月也没有关系。

干支纪月

讨论干支纪月之前,建议大家看一下上一篇文章,了解一下月建和三正的概念,也就是所谓的建寅、建丑在这类的。

古人计月最早采用一、二、三、这样的数字,这点我们从甲骨文中就可以看到。到了后期(可能是周),与十二地支配合,出现了所谓的月建生肖从大年初一开始算还是月建的月只是寅,也就是子、丑等,而且提出了所谓的三正,将冬至所在的11月称为建子之月,随后是建丑、建寅...。

后来的《说文》讲,所谓的建是指“斗建”,也就是北斗斗柄指的方向。如果按这个解释,那么月建表述的并不是月球的变化规律,而是由于地球公转导致北斗的变化规律,其实还是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规律,也就是阳历。

但是祖冲之、清朝的梅文鼎说月建和斗柄无关,我个人也是这么认为,月建还是月亮的运行规律。

这里涉及到一个月始的问题,也就是月建的每一月的开始是哪天?

月建按照月亮的变化,那么显然月建每月的第一天就是月份的初一这天,也就是月朔那天。

既然是按照月亮变化,那么一定难免会出现闰月,也就是第13个月,这月的月建还是不变。

而干支纪月,也就是十天干加入月份的计算体系出现的非常晚(现在无考,应该不会早于元代),也就是说,所谓的甲子月、乙丑月...这种60进制的月份计算体系很晚。

但是干支纪月出现后,结合干支纪年,干支纪日就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黄历中的种种了。

但是干支纪月又遇到了一个问题,就是如果出现闰月怎么办?

大家从前文可以看到,所谓的干支纪日、纪年都是从天文观察开始最终过渡到与天文天象没有关系的顺序日历,干支纪月也是如此。

干支纪月一开始,就摒弃了和天文观察息息相关的阴历,直接采用阳历的做法,也就是一年就是12个月,每月30或31天左右。

也就是说干支纪月虽然和月建都采用了地支,但是内涵已经不一样了。

那我们还要回到月始的问题,就是干支纪月从那天算每月的开始。

我们再回到二十四节气。这时候就明白前面的问题,节气为什么没有发展成16个和32个,而是24个了。

二十四节气产生之后,古人把二十四个节气分为节气和中气两种。例如,立春是正月节,雨水是正月中;惊蛰是二月节,春分是二月中。一个节气和中气的轮回就是一年的12分之一,也就是阳历的1个月。

如此合适的设置,多么的合理,于是干支纪月法就采用了二十四节气中的“节气”作为月始。也就是从干支纪月法来看,每到大雪、小雪、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这十二个节气就更换干支月。

这就能解释一开始我们提到的问题生肖从大年初一开始算还是月建的月只是寅,为什么今天黄历上才改为戊寅月,而不是正月初一。因为一个是阳历,一个是阴历,完全两回事,而今天是立春。

所以看到没有,干支纪日、干支纪年、干支纪月各自成体系,互不干扰,没有嵌套从属关系,和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年月日的关系不一样。是三套详略不同、自成体系的日历牌罢了。

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历法》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国古代天体测量学及天文仪器》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王力主编

本人的《中国古代天文成就讲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