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不可不深究细察理论结合
太极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不可不深究细察理论结合
前言
首先,自春秋末年儒道分家两千多年来,太极是儒家一以贯之的文化脉络主线,太极也是道家指导修行实践的理论根基,可以说太极是整个中华文化的哲学骨架,诸如儒、释、道、武、兵、医、诗、书、画、茶、百工等,无一不是以太极为思想根基。
孔子在《易传》讲“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庄子》一书有“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道家大宗师陈抟讲“无极图”,儒家理学奠基人周敦颐作“太极图说”,陆九渊与朱熹二人“无极而太极之辩”……而至于清中晚期王宗岳创造性的以太极之理对太极武学进行哲理层面的缜密论证和技术层面的系统阐释,作《太极拳论》,这标志着太极拳的诞生,凡有志于太极文化者,对这一文化现象的来龙去脉,不可不深究细察,以期理论结合实践,而毕竟至于知行合一之至善也。
一、从几个概念梳理道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经典中的最重要的几个文化概念,包括“道、无极、太极、阴阳、八卦”最古老文献典籍出处:
(一)道,出自老子《道德经》,中华传统文化最高范畴。
(二)无极,出自老子《道德经》,指道的“无而孕育有”的属性。
(三)太极,出自《庄子》,指道生育万有的最本元的纯一的“元素”,它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属性。有点像如今西方科学探求的上帝粒子以及相应的原始统一场。
(四)阴阳,世间一切万有,包括世间、空间、物质、能量等普遍具有的互相对立统一的“二分法”属性,如:先后、大小、有无、多少、轻重、高矮、上下、软硬、寒热、燥湿、苦乐、长短、优劣、生死、昼夜、日月、明暗、男女、雄雌、善恶、得失、贫富、成败、荣辱…等,凡明亮的、积极的、亢奋的皆为阳,凡暗昧的、消极的、萎靡的皆为阴。
二、“易”与传统文化关系
(一)伏羲画卦:易文化的开创者,生活时间约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
八卦歌诀:
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中华人文初祖
华夏民族人文初祖,三皇之一,亦是与女娲同为福佑社稷之正神。楚帛书记载其为创世神,是中国最早的有文献记载的创世神。风姓,又名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史记中称伏牺。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是中国医药鼻祖之一。伏羲画八卦,创造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他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发明了瑟,创作了曲子。他团结统一了华夏各个部落,定都在陈地,封禅泰山,确立以龙图腾为部族象征,所谓“龙的传人”即由此而开端。
首先要阐明的是:易≠占卜,占卜只是易的功能之一。
伏羲仰观天上的云彩、下雨下雪、打雷打闪,看地上会刮大风、起大雾又观察飞鸟走兽,根据天地间阴阳变化之理,创造了八卦,即以八种简单却寓义深刻的符号来概括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所以,《易》是描述宇宙自然变化运行规律的这么一部著作,它是古圣人伏羲通过观法于天、观象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后。用一套八卦的符号总结出来的认识自然宇宙观和指导生活实践的方法论。
伏羲称王一百一十一年以后去世,留下了大量关于伏羲的神话传说。
(二)易与二进制:刚柔二气与阴阳。
莱布尼茨发明的计算机,受到了中国古老《易经》二进制“太极八卦”思想的启发。德国大数学家、被《不列颠百科全书》称为“西方文明最伟大的人物之一”的莱布尼茨(G.)1674年造出一台更完美的机械计算机。
(三)周文王与周易:史记有“文王拘而演周易”。
(四)孔子与《周易》: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太极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不可不深究细察理论结合,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创立儒家学派,编纂《春秋》,修订《六经》,创办私学。
孔子为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后世尊称其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论语·述而》“子曰: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这是孔子晚年68岁时说的话,又有孔子学易“韦绝三遍”一说,为周易做《传》。
(五)易文化中的“太极”与“八卦”
易文化的本质,实际上聪明智慧的古人,是用二进制,以六十四卦384爻,虚拟了天地人宇宙万有数据模型,进行预测,从辅助人们做出决策,达到趋吉避凶,劝人劝人迁善改过。
(六)《周易》与占卜
1、孔子:知易者不占
关于对于《周易》的功用理解,孔子曾说:“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和“善易者不卜”。(《论语》,其原话为: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2、荀子:“善易者不卜”:
语出荀子《荀子 大略》,其原话为:“善为《诗》者不说,善为《易》者不占,善为《礼》者不相,其心同也。
总之,“知易者不占,善易者不卜”这句话的核心,周易讲天地之理,善易者理法天地,循道而行,心里无惑,根本就不需要占卜,所以不卜。
三、中华“太极”文化史
相比于数百年太极拳历史,太极文化则有数千年甚至更久远文化积淀。
(一)新石器时代,日石文化中的类太极符号。人类历史的某个时期,好像有一种特殊的新石器文化在全世界有着广泛的分布范围。
(二)湖北天门出土新石器时代类似太极符号文物——的史前的太极图纹路彩陶纺轮(5100—4500年前)。年代约为公元前3300-前2600年,最古老的太极图。图中由二色构成的图案,阴阳互依,犹如两条活泼的鱼,头尾互动,正是阴阳契合、太极思想的完美演绎。
湖北天门屈家岭彩陶纺纶
(三)古彝文化也有太极图元素,如彝族的单蛇太极图。
(四)1976年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蟠龙纹铜盘,由单龙盘绕且头部在中心,妇好为商朝第二十三代帝武丁之妻,武丁在位时间是公元前1250年-公元前1192年。
河南安阳小屯M18出土的蟠龙纹铜盘也差不多,其年代与妇好墓的铜盘大体同期。
(五)也有,如西周晚期的伯公父壶盖。
(六)与伯公父壶同期的仲南父对壶1975年2月出土于陕西省岐山县董家村,其壶盖上有类似太极的双龙盘绕的造型纹样,旋转方向为逆时针。
(七)东周末年孔子作《周易系辞》有“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八)《庄子·大宗师》:“夫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九)1995年在四川绵阳出土的西汉木胎漆盘,其纹饰就含有阴阳鱼形式的太极图。
(十)东汉末年:道教大宗师葛玄,号太极仙翁,作《清静经》,这位太极仙翁的晚辈从孙葛洪,是古代著名中医,作《肘后备急方》,青蒿素发明者,中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即是根据该书记载发明青蒿素。
(十一)五代宋初:陈传是道家代表人物陈抟(871年11月25日—989年8月25日),字图南,号扶摇子,赐号“白云先生”、“希夷先生”,他好读《易》,继承汉代以来的象数学传统,并把黄老清静无为思想、道教修炼方术和儒家修养、佛教禅观会归一流,对宋代理学有较大影响。后人称其为“陈抟老祖”、“睡仙”等。讲“先天无极图”。
(十二)北宋儒家理学思想鼻祖周敦颐(1017—1073)作“太极图说”。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号元公,道州营道楼田保(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
(十三)南宋张行成(1131年—1137年)进士作《翼玄》图,与现在的太极图基本相同。原称为易先天图。
(十四)南宋陆九渊与朱熹二人“无极而太极之辩”。
陆九渊(1139年3月26日—1193年1月18日),字子静,抚州金溪(今江西省金溪县)人,汉族江右民系。南宋哲学家、官员,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朱熹作《太极图说解》、《周易读本》,其所作《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十五)明中期:王守仁(1472-1529),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汉族,明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兼军事家、教育家。王守仁是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阳明心学后传入了日本、朝鲜等国。其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王守仁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心学四诀来自于王阳明的王门四句教,具体内容包括:“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是王阳明所追求的人生境界。
三、关于太极拳学
(一)“太极拳”的诞生
1、创拳:太极拳是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村陈氏第九代陈王廷(1600一1680),集祖传通背拳,少林拳、岳家军拳、太祖长拳、明末军队单兵格斗拳术等多种拳术之长于一炉,以太极哲理为理论基础,首创“陈家拳”。
2、“太极拳理论”诞生的标志:明清之际,王宗岳创造性的以太极之理对太极武学进行哲理层面的缜密论证和技术层面的系统阐释,作《太极拳论》,这标志着太极拳的诞生,凡有志于太极文化者,对这一文化现象的来龙去脉,不可不察也。
(二)“太极拳”传播大事记:
1、陈氏家族内部传承:自明末清初创拳,仅限于河南温县陈家沟及附近陈式家族内部。
据《陈氏家谱》所记:自陈王庭之后,陈家历代相传陈氏太极拳,练拳之风盛行,经久不衰且名家辈出,但不外传。直到陈氏十四世陈长兴传给外姓杨露禅,始自广为流传,发展出了杨式太极拳这一流派。
2、杨露禅艺传京城:杨露禅(1799年—1872年将太极拳发扬光大。大概在陈王庭创拳两百多年后,也就是到了清朝慈禧年间,陈家拳方打破不教外姓人的传统,由陈家第十四世、陈家拳第6代大师陈长兴(1771—1853),破例收河北邯郸广平府(今永年县广府镇)的杨露禅为弟子。杨露禅为学艺,历尽艰辛,先后往返陈家沟三次,累计学拳十八载,艺成后将陈家拳从陈家沟村带入北京,此拳开始称神拳、绵拳,后正式定名为太极拳,即后世所称的“杨式太极拳”。从陈王庭明末清初创拳至今,只有不到400年有据可追溯的清晰历史,逐渐普及进入全国乃至全球大众的视野,也就是从清末至今的事儿。
3、1928年陈家沟陈发科(1887-1957)大师将原汁原味的“陈家拳”即陈式太极拳带进北京,开设首都武术社,出任社长。
(1)太极正脉太极拳八卦,幼承家学
陈发科太极拳八卦,字福生,自幼师承其父陈延熙,是杨露禅的授业恩师“牌位大王”陈长兴先生的曾孙,陈式太极拳第9代,陈氏家族第17世。
(2)应邀来京,技惊武林
陈发科来京后结识许多武术名家高手。他以“挨着何处何处击,将人击出不见形”的绝技令北京武术界叹服。自此它一直在京授拳近三十年,改变了武林中“谁知豫北陈家技,却赖冀南杨氏传”的说法,使得有三百多年历史的陈式太极拳走出了陈家沟,这是陈式太极拳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当时的武术诗人杨季子有诗云: “都门太极旧尊杨,迟缓柔和擅胜场,不意陈君标异帜,缠丝劲势特刚强。”
(3)桃李满园,定型拳架
陈发科大宗师晚年在北京定型并传授的--陈式老架一路83式、二路炮捶71式。国家体育部门出版的权威著作《太极拳全书》中陈式太极拳一章,即以陈发科大宗师晚年拳架为定型标准。 陈发科大宗师正式入门弟子有:陈照旭(子)、陈照奎(子)、李经梧、冯志强、田秀臣、雷慕尼、肖庆林等人。
(4)功高德厚,太极一人
陈公发科不仅武功高超,而且武德高尚,北京武术界同仁一致称颂他是“太极一人”。在陈发科应邀来京授拳之前,陈式太极拳则仅在陈家沟流传,没有得到推广,直至发科公来京授拳,才开创了陈氏太极拳在全国广为流传的新纪元,陈发科公堪称是陈式太极拳近代传播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代大宗师。
4、孙禄堂(1860—1933年)名福全,字禄堂,晚号涵斋,别号活猴,河北顺平县北关人,精通形意拳、八卦掌,独步一时,中国近代著名武术家。孙禄堂先生晚年融合太极、形意、八卦三门武学于一家,创孙式太极拳。
孙禄堂在其所著《拳意述真》(1924年3月出版)一书中有载:“郝先生,讳和,字为真,直隶广平府永年县人。受太极拳术于亦畲先生。昔年访友来北京,经友人介绍,与先生相识。见先生动止和顺自然,余与先生遂相投契。未几,先生患痢疾甚剧,因初次来京不久,朋友甚少,所识者惟同乡杨健侯先生耳。余遂为先生请医服药,朝昔服侍,月余而愈。先生呼余曰:‘吾二人本无至交,萍水相逢,如此相待实无可报。’余曰:‘此事先生不必在心。俗云:四海之内皆朋友。况同道乎。’先生云:‘我实心感,欲将我平生所学之拳术传与君太极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不可不深究细察理论结合,愿否?’余曰;‘恐求之不得耳。’故请先生至家中,余朝昔受先生教授,数月得其大概。……”
陈微明在该书序中记载道:“先生(指孙禄堂)年五十余,有郝先生为真者,自广平来,郝善太极拳术,又从问其意,郝先生曰:‘异哉!吾一言而子通悟,胜专习数十年者。”
5、从传承看太极拳的文化基因:陈、杨、吴、武、孙共五大传统流派,天下太极拳本一家。
6、杨家太极拳第三代大师杨澄甫(1883年7月11日-1936年3月3日)1927年南传拳,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的重要大都市,如杭州、南京、武汉、上海、广州等,将杨式太极拳定型并推广到全国。
……
(三)以“道法术”论太极拳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技精而进道,道行而衍术;非术无以体道,非道无以驭术。道法术并行而不相悖,故诚如冯大师所言“太极拳虽为小技,而寓大道”。
心法者,修道之由也;功法者,赋能之所籍也;拳法者,强身健体去病御辱之所凭也。
凡修太极者,须心法、功法、拳法全面修习;身、能、心、灵整合修炼;精、气、神、形系统修养。(道门所谓“金丹”,丹道祖师云“金本性,丹本明”。)
拳法强身,功法赋能,心法增慧。谚云:“ 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练武又练功,心法不修行,究竟叹一生。心法修行,其事大矣!心法对于太极修习者意义之重大,就好比开车去一个目的地,车况好,这很重要;油加足,这也很重要,而司机脑子清醒思想集中,这最最重要。否则,车再好,油再足,也往往是驶向“地狱”,而不能到达幸福的目的地。
返本归元,觅心源。找到心路,点亮心灯,打开智慧,正念生活。
心法修习,让我们找回初心,纯然的觉知显现,自觉、自知,不断自我修正,在正确的太极之路上,不断进步,日臻完善,达于圆满!
(四)拳法、功法、心法全面修习
1、太极修习的“甚夷大道”
修学太极,不能为功利主义约束,要拳法、功法、心法全面修习,方是“甚夷大道”。太极拳是宝贝,是中化传统文化代表性符号,是中华“历史悠久太极文化积淀”与中华武术深度融合而自然产生的文化形式表征,至今已有300多年有据可追溯的清晰历史,逐渐普济进入全国人民乃至全球的视角,也就是从清末至今的事儿。相比于太极拳历史,太极文化则有数千年甚至更久远文化积淀,修学太极不能一叶障目,更不能井底观天,有视野开阔,方能长见识,方能建立文化觉知。对于一个太极修习者,没有文化觉知,又怎么能确保在太极修习之路上不“误入歧途甚至南辕北辙”?
拳谚有“太极十年不出门”之说,事实上太极几十年还摸不着门,甚至练伤膝盖,练坏身体,练出毛病的大有人在,这也就不难理解了。
2、洞悉人性,走上“金丹光明”之路
有情生命的本质,即在觉知基础上能分别,能为生存、为离苦得乐而本能选择,或习惯性给出反应,这是原始生命至高等生命的共同基本特征,它非常重要,离开这一点就,有机体就不能生存,不能形成所谓“生命”。但即便再高等生灵,如人类也往往因此缺乏反省太极拳八卦,失去正知…成为情绪情感的奴隶,成为概念的奴隶,成为文字的奴隶,成为偶像的奴隶…而不经意间滑入罪恶的深渊…这从观看经典二战电影《钢琴家》可以深刻领会,该片根据波兰犹太作曲家和钢琴家席皮尔曼的自传改编,以一个犹太钢琴家的视角去描述和见证了二战的残酷,呈现了一位钢琴家在二战中,颠沛流离,艰难生存的故事。(强烈推荐)
真正艺术家都应是洞悉人性的大师,感谢这位钢琴家的自传、感谢精彩演绎这部影片的导演和演员,让我们地球人都能看看这部电影,以史为鉴。
诚如老子言——修行就是“复众人之所过”,但也有人说“人类最大的教训,就是从来不长教训”,故而,每个人当警醒,精神进化,当从自己反省警醒,并决定踏上自我心灵净化的自性回归之路!
3、太极人生,光耀人性
对于没有精神信仰的人,即便对生命能够回归安稳家园这事儿缺乏信心,也没有关系,只要能坚守做人底线:深信因果。你亲手所放出的“鸽子”,早晚都会飞回来的。给予别人爱和光总会回来温暖自己,对于别人的恶和伤害,终究会反噬自己,无论你现在多么强大不可战胜,都不能逃脱“因果自然律”——这个宇宙第一律的约束。
4、太极拳实修入门:
打好基础,找到纲领,入太极拳修习正道。本小节,将引导大家由《太极下乘武事解》而领悟太极拳实修之纲领,掌握太极拳实修之次第。
《杨式太极拳老谱•太极下乘武事解》
“太极之武事:外操柔软,内含坚刚。常(而)求柔软之于外,久而久之,自得坚刚之于内。非有心之坚刚,实有心之柔软也。
所难者,内要含蓄坚刚而不施外,终柔软而迎敌,以柔软而应坚刚,使坚刚,尽化无有矣。
其功何以得乎?要非粘黏连随已成,自得运动知觉,方为懂劲。而后神而明之。化境极矣。
夫四两拨千斤之妙,功不及化境,将何以能?是所谓粘黏连随,得其视听轻灵之耳”。
此篇“太极下乘武事解”计140余字,清晰阐明了太极拳拳法、功法、心法修习的七个层次:
(1) 下乘为基:言基础也,如树木之根,建筑之基。
(2)盘架之要:“外揉柔软内含坚刚。常求柔软之于外,久而久之自得坚刚之于内。”
(3)心法之旨:“非有心之坚刚,实有心之柔软。”
(4)戒之在刚:“所难者,内要含蓄坚刚而不施外施。”
(5)迎敌之法:终柔软而迎敌,以柔软而应坚刚,使坚刚,尽化无有矣。”
(6)得功之由:“其功何以得乎?要非粘黏连随已成,自得运动知觉,方为懂劲。而后神而明之。化境极矣。”
(7)妙用一心、良知良能:“夫四两拨千斤之妙,功不及化境,将何以能?是所谓懂粘黏连随,得其视听轻灵之巧耳”。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