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黄帝历的元年
我国农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黄帝历。黄帝历据说是黄帝打败蚩尤,统一天下以后,命人制定的。因此黄帝历的元年,就是黄帝继位的那一年,也就是西历的公元前2698年。
黄帝历与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合称为“古六历”。不过在“古六历”之前,我国还有两种纪年的历法,分别称为太阳历和太阴历。
太阳历
太阳历相传为伏羲氏所创,也称为甲历、上元历。
太阳历是根据太阳的运行规律,采用“十杆测影法”干支历法与农历,把一年平均分为十个月,每个月固定有36天。这种纪年的历法,一直被彝族沿袭并传承下来,因此也被称为“彝族十月太阳历”。
不过我国农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黄帝历的元年,按照太阳历纪年,会有一个误差,就是每年少5天。起初也许还没多大影响,但时间长了,则完全不能反映气候、季节的变化,不利于农业生产活动的安排。
太阴历
由于太阳历的缺陷,后来女娲便根据月亮的运行规律,制定了更为准确的太阴历。
实际上这就是“女娲补天”传说的由来。
太阴历我国农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黄帝历的元年,又称为阴历、月亮历。它是根据月相的变化,把月亮圆缺一次,也就是月亮绕地球一周的时间,计算为一个月。
在太阴历中,可以准确反映潮汐变化,但却没有“年”的概念,因此也就没有一年四季。
干支历
干支历,也叫星辰历、甲子历。其实是在太阳历和太阴历的基础上,再以北斗七星作为参照物,把斗柄自东向西旋转一周,计算为一年。同时,再把十天干、十二地加以两两搭配,形成60个不同的组合,用来对年、月、日、时进行标记。
在干支历中,60年为一个轮回,称为一甲子。再把一年分成12等分,也就是12个月,这就是“十二月建”。
实际上,“古六历”就是“干支历”的雏形,或者完善过程中的历法。而且“古六历”中,一年之始的算法也不同。
据《后汉书·律历志》中记载,具体就是:
夏历建寅、殷历建丑、颛顼建亥,而周历、黄帝历、鲁历建子。
也就是说干支历法与农历,夏朝是以农历正月(孟春月)初一为一年的开始,商朝时以农历腊月(季冬月)初一为一年的开始,秦朝(颛顼历)是以农历十月初一为一年的开始。
而周朝的历法,和黄帝历、鲁历一样,都是以农历十一月(仲冬月)初一为一年的开始。
太初历
汉朝初年,一直沿用的是秦历,也就是颛顼历。因为颛顼历有一定误差,因此汉武帝年间,又颁布了太初历。
在太初历中,为了更好的指导农事活动,不但把农历正月作为一年之始,还采用“圭表测影”的方法,把一年分为24等分,也就是24节气。同时还计算出如何设置闰月,即十九年置七闰。
此后,历法虽然几经修改,但基本采用的都是“圭表测影法”。
时宪历
时宪历,也叫《西洋新法历书》。明朝末年,徐光启、李天经等人在借鉴西洋法数的前提下,编撰了这部历法。只可惜还没有来得及颁行,明朝就灭亡了,后来由清政府正式颁行。
在时宪历中,废除了此前的“圭表测影法”,而是采用黄道坐标系统。
具体就是以春分点为始,把太阳沿黄道运行一周,计算为一年。另外对24节气的划分,也不再采用“平气”,也就是按每个节气15天平均分配;而是采用“定气”,也就是根据太阳运行的快慢,分为最短14天、最长16天。
我们现在通常说的夏历,或者农历,其实就是时宪历。
一直到清朝末年,辛亥革命之后,为了“行夏历,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才决定采取公元纪年法和农历纪年法,一起使用的方式。新中国成立后,更是在此基础上,把公历(西历)1月1日命名为元旦,把正月初一命名为农历新年。
由此可见,农历虽然只是一部小小的历法,但其中凝聚着的思想和智慧,还有历史的沉淀干支历法与农历,就如同半部华夏史一样,足以让我们这些后人引以为豪。
大家说是不是?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