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周易密码 > 天文历法

(涨知识)文化生活密切相关的夏历的前世今生

2023-03-23 20:06:59  人看过

(涨知识)文化生活密切相关的夏历的前世今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像测影,仰望星空,让古人有天人相接之感,同时也得以探究天道运行,四时变化。时移代易,历法日益精密,朔闰节气,早已浸透生活。在“”“”(可点击查看详情)之后,今天我们接着聊聊和我们的文化生活密切相关的夏历。

夏历的名称

夏历是中国传统历法,属于阴阳合历,以相传创始于夏代而得名。在1912年官方改行公历后,一般将中国历代颁行的阴阳历统称为“夏历”,同时又出现“阴历”、“中历”、“旧历”、“农历”等名称。近代以来,因公历属于阳历,因此民间习惯将夏历(阴阳历)对称为阴历;为与自西方引入的西历(即格里高利历)相区分,夏历也被称作中历;因新引入的公历被称为新历,而传统的夏历就被称为旧历;文革期间,“夏历”一称被认为暗含了对过去的尊重而废弃,而另一和农业生产相关的名称“农历”则开始被普遍使用,但实际上农民安排耕种参考的只是阴阳历中属于阳历部分的二十四节气,从名称背后可以看到历法在政治、文化中的重要作用。虽曾被视为“旧”、“阴”,而且1928年国民政府还下令废除,但夏历仍一直在民间被使用至今,并被视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夏历的演变

根据文献,夏代已出现阴阳历的雏形;根据考古资料,我们可以确知商代的历法已是阴阳历。春秋后期出现了古四分历,其回归年和朔望月的长度都比较精确了,且开始采用19年7闰为闰周,这标志着我国的阴阳历已经相当成熟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历法不一,至少有六种阴阳历在使用,统称为古六历,其中主要的三种在战国时期被称为夏历、殷历和周历(这三种历法是并行的关系而不是先后相承的关系,而且都出现于周末,如此处的“殷历”并不等同于殷商时期行用的历法),它们其实都是古四分历,主要区别在于岁首月建不同(岁首之月叫正月,是一年第一个月的通称。北斗星斗柄所指为建,一年之中,斗柄每月移指一个方位,称为十二月建,每月称为建某之月)。

秦统一后到汉初用的是秦历(又称颛顼历)。汉武帝元封七年(前104)改用太初历(这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历法,见《汉书·律历志》),以建寅之月为岁首,实即夏历,该历于次年夏历一月开始使用,此后历代王朝虽多次改历,但除王莽、魏明帝、武周、唐肃宗等个别时期外使用的都是夏历。中国古代正式的,包括没有行用过的历法,共有102种,改历的原因除了政治方面的考量外,主要是因为历法和实际天象不符合,经过新的观测从而求其更加精确。最接近回归日的数值由明末的邢云路测得,数值为365.日,误差为0.日,一年仅差2.3秒。

中国古代历法岁首区别

岁首

使用时间、国家

古四分历

春秋晚期出现

夏历

建寅之月(夏历正月)

晋国及韩赵魏

殷历

建丑之月(夏历十二月)

周历

建子之月(夏历十一月)

齐国(春秋晚期战国初期)

秦历

建亥之月(夏历十月)

(此月为岁首但不称正月)

一年先从冬天开始,九月为岁末。

秦国、

秦统一后的全国。

使用于从秦昭王(前306—前251)到汉武帝元封七年(前104)之间

太初历

建寅之月(夏历正月)

汉代

夏历三要素

夏历是阴阳合历,兼顾四季变化与月相盈亏。它的月分为大月和小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从而使月的平均长度和朔望月一致;它的年分为平年和闰年,平年12个月354天或355天,闰年13个月383天或384天,通过设置闰月使得历年的平均长度和回归年一致,纪年用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又根据太阳的位置,把一个太阳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便于农事。概括来说,夏历的三要素就是朔(定朔)、闰(置闰)、气(节气)。

定朔

夏历重视月相盈亏的变化,因此它的月是以月亮绕地球一圈的时间来定的,但一个朔望月的长度为29天12小时44分(即29.5306日),因此农历设置大小月来求其均衡,平年十二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平均每月为29.5天。在唐代废除置闰周期之前,农历每年的大小月是交替安排的,各六个,一年就是12个月354天。到唐代李淳风开始改用定朔来安排大小月(此前为平朔)。农历以朔(朔是月亮运动轨道上的一个位置,在朔时,月亮中心与太阳中心处于同一黄经,黄经差等于0度,这时候从地球上是看不见月亮的)为一个月的开始,但月亮的运动有快有慢,要想月首与朔日重合就需要根据月亮实际的运行速度修正平均值,从而得到真实的朔干支历法与农历,这称为定朔。用定朔排历后,大小月就不一定是交替出现了,而会出现连续的大月或小月。

置闰

夏历又要兼顾季节的变化,因此它的年是以地球绕太阳一圈的时间来定的,但一个回归年的长度为365.2422日,而夏历的12个月只有354天或355天干支历法与农历,二者相差约11天左右(称为闰余),因此夏历通过设置闰月来求其协调,以使历年的平均长度接近于一个回归年。平年为354天,而闰年(有闰月的那一年)为383天或384天。

置闰对农历来说至关重要。殷周时期已经懂得置闰,但尚无定制,以至有一年再闰的情况。后来有“三年一闰”、“五年闰两次”等闰法,春秋晚期开始以19年7闰为闰周(即阴阳历中设置闰月的周期),即把19年算作一章,每一章里有7个闰月,它行用了一千年左右干支历法与农历,但还不够精确,每二百四十多年就会差一天(19年有228月加7个闰月共235个朔望月(涨知识)文化生活密切相关的夏历的前世今生,235月是6939.6910日,这与19个回归年的日数6939.6018相差0.0892天)。到北凉的元始历(412年)时闰周才有了改变,在该历中赵

(涨知识)文化生活密切相关的夏历的前世今生

(涨知识)文化生活密切相关的夏历的前世今生

(fěi)给出了600年(一章)221闰的新闰周。刘宋时祖冲之(429—500)于463年撰成大明历,定出了391年144闰的新闰周,这是我国古代得到的最佳闰周。

汉初之前闰月都置于年末,所以殷周时有“十三月”甚至“十四月”之称,汉初有“后九月”之称(因当时用秦历,以十月为岁首,九月为年终)。汉武帝时的太初历开始把闰月置于无中气之月,闰月的月序仍用上个月的月序城市风水,称为“闰某月”,该法一直沿用到现在。从唐代李淳风的麟德历起,废除了置闰周期,以无中气(二十四节气中为偶数的节气为中气)之月为闰月。因为朔望月(29.5306日)比两个中气之间的间隔(平均为30.4368日)短约一天,这样中气在农历月份中的日期会逐月有将近一天的推迟,如此继续,有的月份的中气正好落在这个月的最后一天,那么下一个月里就没有中气了。也就是说朔望月积32个月就会和两个中气之间的间隔有超过一个月的差距,这期间就会出现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份(一般在第16个月前后),以这个月为闰月,意味着把三年末置闰提早到一年半置闰,使物候与月序偏离不超过半个月,比较合理。现行农历则以两次冬至之间包含有13个月的年为闰年,闰年中第一个无中气之月为闰月,更加合理。

节气

中国的阴阳历虽然通过设置闰月的方式使得一年的平均长度和回归年相合,但由于几年才有一个闰月,气候变化在阴阳历上不能很好体现。古代以农立国,农业要求历法能很好的反映季节冷暖变化,于是便有了二十四节气的设置。

(涨知识)文化生活密切相关的夏历的前世今生

二十四节气为:“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按名称的含义可分为四种:(1)表征四季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共8个节气;(2)表征冷暖程度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共5个节气;(3)表征降水量多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共7个节气;(4) 与农事相关的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共4个节气。

(涨知识)文化生活密切相关的夏历的前世今生

(涨知识)文化生活密切相关的夏历的前世今生

二十四节气是逐步完善起来的。古人很早就掌握了二至、二分这四个最重要的节气。《尚书·尧典》把夏至叫“日永”,冬至叫“日短”,因为夏至白天最长,冬至白天最短,《吕氏春秋》分别叫做“日长至”,“日短至”。《尧典》把春分叫做“日中”,秋分叫“宵中”,因为这两天昼夜长短相等,《吕氏春秋》都称为“日夜分”。《左传僖公五年》说:“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这里的“分”指春秋分,“至”指夏至夏冬,“启”指立春立夏,“闭”指立秋立冬。《吕氏春秋》里已经明确提到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4个节气,到了汉武帝时成书的《淮南子》则已出现和现代名称完全相同的24个节气。不过“二十四节气”是很晚近的一种叫法,隋唐之前没人这么叫过,宋元间偶一见之(涨知识)文化生活密切相关的夏历的前世今生,明清时已有,但也不是正式叫法,历史上一般称为“二十四气”,“气”指气象、气候。

(涨知识)文化生活密切相关的夏历的前世今生

(涨知识)文化生活密切相关的夏历的前世今生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周期来推定的,因此能表明气候的变化,对农业生产有指导意义。人们将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按15度一份平均分成24份,每份就是一个节气,每个节气代表轨道上的一个固定位置,平均长度为15.2184天。古人总结为“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故一岁有二十四气。每月有二气,在月首者为节气,在月中者为中气。”(宋王应麟《玉海》)“节气”与“中气”后来也通称“节气”。由于地球公转的速度是不均匀的,所以有的节气是14天(冬至前后),有的节气则近16天(夏至前后),这样慢慢就会出现有的农历月没有中气的现象,从汉代开始这个没有中气的月就被定为闰月。农历月份和24节气的关系不是绝对固定、年年一致,而阳历每月都有节气和中气,而且相对固定(上半年六、廿一,下半年八、廿三),这是因为节气跟着太阳年走,和朔望月没有关系。

二十四节气属于阳历系统,它与朔望月配合使用,是中国阴阳历的一大特点。

(涨知识)文化生活密切相关的夏历的前世今生

现行农历是由中科院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历算室编算并发布的。2017年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发布《农历的编算和颁行》,使农历编算、颁行正式纳入国家标准范畴。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