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对中国与西方古代天文学的阐述和对比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对中国与西方古代天文学的阐述和对比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新疆大学历史系,乌鲁木齐)本文通过对中国与西方古代天文学的阐述和对比,揭示中西方天文学的产生和各自演变发展的轨迹,论述中西古代天文学的各自特色及不同结局。古代;中西天文学文章编号(2000)古代世界的科学技术领域中,天文学是最主要的学科之一。中国和西方两地天文学领域人才辈出,成就卓著。论述。子的记录,有日期,有位置,有变化。对中国古代丰富的天文观测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英国剑桥大学凯厄斯学院院长李约瑟评述道:中国人在阿拉伯有很长一段时间(约公元前世纪至公元10几乎只有中国的天文记事可供世界利用,天文中国古代天文学产生于公元前1200多年的殷商时期,天文现象的记载,最早见于商朝武丁时期的甲骨卜辞内。春秋时代,天文学家们开始系统地观测恒星、行星,并计算行星运行周期,绘制星图星表,记录彗星、流星等天文现象。齐国人甘德、魏国人石申记载了120颗恒星的位置,它是古代天文学史上最早的星表。公元前613年彗星现象首次被中国天文学家记录在案:“秋七月,见于学家在许多方面都曾求助于中国古代的天象记事。
例如对太阳黑子中国人早已非常正规地观测了许多世纪,欧洲不仅不知道,而且也不承认有这种现象存在。这一切在人类认识天象的历史上都是不小的贡献。于天文观测相适应,中国古代的历法也始于商朝。以大量的卜辞记载来看,殷商的历法是以干支记日中国的天文历法与干支,以朔望记月,以太阳回归记年。实际上,它是一种阴阳合历。商朝末年,据《尚书〃尧典》记载:“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以正仲冬”。而仲春、仲夏、仲秋、仲冬就是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可见殷周历法已相当进步了春秋时代,根据《春秋》所载,当时人们用土圭测量日影最短的一天来定冬至日,得出一年的长度为365.25为一年,每四年需要增加一日,所以该历法称之为四分历法。在欧洲,罗马人于公元前43采用的“儒略历”,其一年的长度也是略历”比中国的“四分历”晚了四五百年。“365.25365、2422可见,远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祖先对于太阳视运《春秋〃文公十四年》。这是人类关于彗星的第一次记载。从秦始皇七年(公元前240国天文学者对哈雷彗星的29次出现都记录在册与彗星相联系的流星雨,在中国古代也有丰富的记公元前687年天琴座的流星雨被当时的天文学家记录下来:“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见于《春秋〃庄公七年》。
这是世界天文学领域对流星雨的初次记载。之后,中国天文学者关于流星的记录多达180多次以上。最令人惊异赞叹的是关于太阳黑子的记载。公元前28年,“河平元年三月乙日出黄,有黑气,五行志》。仅二十四史内,就有100多次有关太经制定出了置闰的规则。《左传》记载了鲁僖公五年公元前654公元前年间有49个闰月,19年有个闰月。以此方法来制历说明在2600年前,方天文学家后来也计算出闰月规则,但它实际的应用则推迟到凯撒时代(公元前100国以后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对中国与西方古代天文学的阐述和对比,中国统一的历法开始出现,可以考定其内容的最早历法是秦始皇的颛顼历(公元前221武帝的太初历(公元前104西汉著名的天文学家唐都、落下闳和邓平等人首次把24节气纳入历24节气便成为中国古代历法的独创,它反映了太阳运动同季节变化的关系,对于指导农业和人民生活有重要作用。东汉以后,中国古代的历法始终处于不断改进和推陈出新的演变过程中,每朝的历法从内容到形式上都日臻完善和精确。如宋代颁布的(公元、2425日为一年长度,它同现今所用公历即西方的格里高利历完全一样,但比格里历颁布的时间(公元1582而明代的天文学家邢云路在1068年测得回归年的365.24290腊天文学家依巴谷(公元前160(公元前190是西方天文学的两个主要创始人。
依巴谷被称为欧洲“天文学之父”,他对西方早期天文学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通过大量的观测量得月亮的视差,因而求得月亮的距离,并把几个世纪内太阳和月亮的运动编成精密的数字表,他用这些表来推算日食和月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其次中国的天文历法与干支,依巴谷还测定出了四季的长短不等,求出一年长度为365.25日再减去世纪30对所记录的恒星在天球上的方位作了精确的测量,标出了它们在天体上的座标和光度。他的这些成就对以后西方天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另一位天文学早期宇宙理论的重要基石。到了公元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继承和发展了依巴谷和喜帕恰斯的天文学说,创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托勒密理论体系,该体系在古代西方天文学领域流行了千年之久。16世纪开始,随着西方各国文艺复兴运动的深入展开,一批新兴的天文学家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第谷和开普勒等人从根本上推翻了托勒密学说,取得了古代天文学领域中最辉煌的成就。哥白尼以其不朽的巨著《天体运行论》,揭开了人类天文学研究的新篇章;没有天文望远镜的情况下以非凡的技巧,长期对行星的位置进行准确的测定,成为西方第一位把行星运动详细精确地记录下来的天文学家;麦天文学家第谷所取得的成就基础上,掌握了天体运行的规律,提出了著名的行星运行三大定律,奠定了天体力学的基础;意大利的伽利略首创动力学,人类对天文学的研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他自制了世界上第一架天体望远镜,获得了一系列惊人的发现,如月球表面的高山深谷,木星的四颗卫星,河是由无数恒星组成的等等。由此,他获得了“天空中的哥伦布”的美誉。要。为了弄清日照强弱、温度高低、雨量多少、霜期长短等规律,为了准确地辨季节、定农时,因此需要观察并测量太阳、月亮、星星在天上的视运动。此外,国古代的“天命”思想对早期天文学的出现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古代,主宰万物的“天”被看成是有意天的意旨是通过各种自然现象表现出来的特异的天象如地震、物候等)都被视为对人间政治和社会的告示。具有神性的天意只能用人的感觉来观察和体会,为此,周公在都城东京附近的嵩山之阳建立了观星台。一批天文学家集中在这里长期观测天象,他们充当着上天旨意和王朝政治之间信息的传递者。同时,他们还用与人间专制政权相对应的权力、等级结构来为天上的星座制定秩序和命名。《周的一面,古希腊文化是西方科学文化的源头,哲学在希腊文化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位置。亚里斯多德指出,哲学是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中产生的,是对自然普遍原理求索肇始的。在古希腊哲学的影响下,西方学者对宇宙天象强烈的好奇,对天体运行规律执着的探求,是西方古代天文学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西天文学都产生于各自的奴隶社会之中,随着奴隶社会的演变而不断地发展。在封建社会以两地天文学都出现了初步繁荣的局面。在进入封建社会以后,中西天文学的运行轨迹发生了变异。在 中国, 古代天文学在奴隶社会发展的基础上继续向 前迈进,经过魏、晋、隋唐时期的长足发展中国的天文历法与干支, 到了宋、 辽、金、元时期最终进入了极盛时期。 形成这种发展 的局面, 主要是因为自秦汉以来, 历代王朝的统治者 在“君权神授”的天命思想影响下, 都设立专门的天 文机构 积极支持天文学的发展, 使天文学成为古代自然科学领域中研究 条件最好的一门学科。 由于朝廷财政上的投入和物 质上的支持, 天文仪器、计时仪器和测时仪器都发展 到了十分精密的程度。 皇朝的天文学家在朝廷的天 文台日日夜夜地进行天文观测和记录, 并通过官府 来预报各种天文现象。 在西方, 特别是在 16 世纪以 基督教成为西方人的主要意识形态。根据基督教的神学理论, 自然界是上帝“从无”中创造出来的, 球被上帝安排在宇宙中心,有其特殊的地位。古代托 勒密学说认为, 地球在宇宙中地位独特, 它座落于宇 宙中心, 远离诸天, 岿然不动。 该学说基本上适合基 督教神学的说教, 为此, 托勒密的学说在宗教神权的 支持下, 成为西方封建社会天文学惟一不变的内容。
展海外贸易, 开辟新航路, 西方各国相继建立天文 观察天体,潜心钻研。西方天文学由 16 世纪之前 的停滞状态转为迅速发展, 并逐渐赶超中国。特别是 16世纪中期以后, 西方实现了古代传统天文学向 近代天文学的历史性转变。恩格斯在评述 16 世纪西 方天文学时指出:“自然科学借以宣布其独立 1543年是西方自 然科学独立年, 这就是以天文学家哥白尼《天体运行 论》的出版作为其标志的。 中国和西方古代天文学在近代以前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为人类天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各自的贡献。 就两地天文学所取得的成就及其特点比较而言, 有所不同。在中国古代天文学领域中,成就最突出和 代表中国天文学特色的是历法。中国古代以农为本, 编造历法, 授民以时是历代王朝统治者都必须做的 头等大事。 同时, 各代帝王为了表明他们的统治是 “受命于天”, 修改历法也就被看成是国家的大典。因 各个朝代都设立了一套天文历法的管理体制。编制历法带动了整个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 如天文观测水平不断提高、天文仪器的精益求精等)。 一部 中国古代历法, 不像西方历法那样仅仅包括历日的 安排,还有太阳月亮运动、日月食推算、五大行星出 没、各节气日影长短及每月南中天星象等内容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对中国与西方古代天文学的阐述和对比, 实际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