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流注开穴法有什么作用?怎么调理?
子午流注开穴法有什么作用?怎么调理?
子午流注,是中医学最有特色的理论之一,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已提出,历史十分悠久。而子午流注开穴法萌芽于秦汉,形成于宋金,兴盛于明代,复兴于现代;其法用穴精简,疗效显著天干地支阴阳五行与方位口诀,在针灸临床实践中被广泛应用。
“子午”是相对应的两个名词,主要指时间,是十二地支中的两支。一天之中夜半(23:00-1:00)为子时;中午(11:00-13:00)为午时。一年之内,子为农历十一月,始于冬至;午为农历五月子午流注开穴法有什么作用?怎么调理?,始于夏至。子午更替的过程,是为阴极生阳子午流注开穴法有什么作用?怎么调理?,阳极生阴的过程。
“流注”代表人体内气血运行的过程,如同自然界的水流一样,从子到午、从午到子,在十二经脉中循环流行。随着时间变化,出现周期性的盛衰变化,由此产生开阖——得时经脉气血当盛为开,失时经脉气血衰退为阖。
了解子午流注开穴法
子午流注开穴法是以时间为条件,根据人体经脉气血流注次序,结合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等学说而形成的循经按时取穴的独特针法。
其理论源于《黄帝内经》中的“天人相应”“气血按时流注”“因时制宜”“五输穴”等概念和原理,为子午流注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是干支学说在中医针灸学中的具体应用。所用的穴位为十二经脉的五输穴和原穴,运用时可选择即时开穴或定时开穴,还可根据需要选择相应配穴。
▶ 天人相应思想是子午流注针法产生的源头
随着年、月、日、时的变化,人体也相应呈现出不同的生理规律和病理变化。前人认识到时间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并将时间与针刺结合,逐渐形成了子午流注学说。
▶ 阴阳五行学说是子午流注开穴法的理论框架
中医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脏腑之间的影响与联系,子午流注针法根据阴阳五行关系和变化规律进行开穴,成为联络时间、脏腑和穴位的重要工具。
▶ 因时制宜是子午流注的指导原则
子午流注开穴法是天人相应思想在中医治则中的体现,强调在用药或施针治疗时天干地支阴阳五行与方位口诀,应顺应天时而治。
十二经脉的气血在不同时间里有不同的流注盛衰节律,根据气血盛衰,掌握最适当的时机进行针刺,即为“逢时”,是针灸治疗的重要原则。
子午流注应用穴位和方法
01 应用穴位
子午流注应用穴位为五输穴和原穴之和,共六十六穴。
五输穴是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5个特定穴,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排列,分别为:井、荥、输、经、合。
五输穴
原穴是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的腧穴。阴经的原穴为本经五输穴中的输穴;阳经则于输穴之外另设一原穴。
原穴
02 应用方法
▶ 即时开穴
又称逢时开穴,指根据患者就诊时间,即时推算开穴。即时开穴以时间作为选穴的唯一条件,难免忽略辨证、辨病以及腧穴的特异性,定时开穴弥补了之一缺陷。
▶ 定时开穴
又称择时开穴,是根据患者病症判断应选取的穴位,依据某一开穴方法所对应的开穴时间,预约患者就诊。此法兼顾辨证、辨病和腧穴的特异性,适用于慢性病的治疗。
选取配穴:
子午流注针法选穴少,在推算出开穴(逢时或定时)的基础上,还可根据不同病症选取合适配穴:
(1)按配穴理论:如本经配穴法、表里经配穴法、前后配穴法等; (2)按病变部位:选取病痛部位或临近部位的腧穴。
▶ 推算法
天干地支,最早应用于历法。天干有十,地支有十二,天干地支按顺序相互排配,为六十环周。天干地支均分阴阳,奇数为阳,偶数为阴,并再与五行划分相配。根据干支环周和阴阳五行配以十二经脉,即为纳甲法和纳子法。
干支推算,是子午流注开穴的重要环节之一,推算时应注意年、月、日,采用的历法不尽相同,包括年干支推算、月干支推算、日干支推算、时干支推算。子午流注开穴法包括纳甲法和纳子法,是分别根据气血输注十二经的天干时辰和地支时辰按时选穴的两种方法,可根据临床实际需要灵活选用。
纳甲法:天干配十二经脉,是子午流注的纳甲法基础之一,也称纳干法、日干子午流注。是根据每日气血输注十二经的天干时辰进行按时开穴的方法。使用时首先推算患者就诊的日、时干支,再根据五输穴的五行相生规律而依次开。
十二经纳天干歌
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乡,
庚属大肠辛属肺,壬属膀胱癸肾脏,
三焦亦向壬中寄,包络同归入癸方。
纳甲法基本开穴规律
1.阳进阴退开井穴; 2.阳日阳时开阳经穴,阴日阴时开阴经穴,经生经、穴生穴; 3.逢输过原; 4.日干重现,则气纳三焦、血归包络。
纳子法:地支配十二经脉,是子午流注纳子法的基础之一,也称纳支法、时支子午流注。根据每日气血输注十二经脉的地支时辰五输穴母子相生规律,按病症虚实进行选穴的方法。
十二经纳地支歌
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
申胱酉肾心包戌,亥焦子胆丑肝通。
纳子法开穴法:
1.本经补母泻子取穴法; 2.异经补母泻子取穴法; 3.一日取六十六穴法; 4.按时循经取穴法。
▶ 毫针刺法
是子午流注针法的基本操作方法,在施术前需要选择合适的针具、舒适的体位,并进行消毒,施术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进针方法、针刺角度和方向、行针手法、留针时间及出针方法,正确预防和处理常见的针刺异常情况,并注意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和禁忌。
针具选择:应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和腧穴的部位不同,选择不同规格的毫针。
体位选择:针刺时对患者体位的选择天干地支阴阳五行与方位口诀,应以术者能正确取穴、施术方便,患者在留针时感到舒适为原则。常用体位有卧位和坐位。
消毒:针具、接触物和术者手指严格消毒。
禁忌:
(1)饥饿、饱食、饮酒、愤怒、受惊、疲劳、精神紧张者,不宜行毫针针刺治疗;
(2)体质虚弱、气血亏虚者,应采取卧位针刺治疗,避免发生晕针等现象;
(3)重要脏器所在处,如胁肋部、背部、肾区、肝区,不宜直刺、深刺;
(4)大血管走行处及皮下静脉部位的腧穴如需针刺时,则应避开血管,使针刺斜刺入穴位;
(5)小儿囟门未闭时头顶部禁止针刺;
(6)孕妇的下腹部、腰骶部、会阴部及针刺后会产生较强针感或对胎孕反应敏感的穴位(如合谷、足三里、风池、环跳、三阴交、血海、至阴等),禁止针刺;
(7)患有严重的过敏性、感染性皮肤病、皮肤溃疡、皮肤肿瘤者,不应在患部直接针刺;
(8)有凝血机制障碍的患者,禁用针刺。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