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堂:五行中的“行”字
风水堂:五行中的“行”字
说到“五行”,对于很多不了解的人可能会觉得,这“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这五种事物的代称,用途也无非是那些算命先生给人测个字,抽个签,起个名字之类的。
但其实,这五行的含义并非字面上这么简单。比如,五行中的“行”字,并不是一行两行的意思,而是运动的意思,代表着金木水火土这五种事物运行的动能。
大约在公元前300年,古希腊先哲亚里士多德认为,宇宙以月亮为界分为月上和月下两个区域,在月下区域,围绕地球向外的依次是土、水、气、火这四种元素。
这四种元素都有自己的特质,并且目的性极强,会有目的性地自动回归到自己的“天然处所”。针对它们的特质,亚里士多德还得出了宇宙的“目的论”和“本质论”这两个伟大的概念。
巧合的是,也同样是公元前300年左右,在我国的战国时代有一个叫邹衍的人创建了阴阳五行学派。
那么,这个学派在当时有多厉害呢?
我们看邹衍在各国的待遇就知道了。当时,邹衍周游列国讲学的时候,各国国君都对他十分敬重,好吃好喝地招待着。燕昭王亲自为他扫阶擦席,甚至执弟子礼参拜于他。
所以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战国时期天干地支五行表六十甲子,邹衍这个人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还是非常之高的。
除此之外,邹衍还是古代海洋理论第一人,他靠推演提出了中国是大海中的一片陆地,叫赤县神州,神州内自有九个小州;在大海之外另有八个大洲,与赤县神州共称九个大洲。
在没有任何先进交通工具,从未出过海的情况下,仅靠测算就得出这样的结论,实在是智慧超群。
当然,邹衍被多位帝王欢迎的原因不止于此风水堂:五行中的“行”字,他更厉害的地方在于,在八卦的基础上创建了“五行论”与“五德终始说”。
邹衍的五德终始说虽然还停留在道德层面,但是却实实在在地用科学的理论指导了政治原则,邹衍也因此备受诸多国君的喜欢。
不过,在邹衍五行论中,金木水火土的释义与今天我们的理解存在着一定差别。比如,金不是黄金,而是坚固的,凝固的物质;木也不仅仅是木头,而是草木以及生命中生的功能和根源;水则代表流动性;或代表热能,土代表了地球本身。
五行之中的木火金水分别对应八卦的东南西北,土则位居中央。五行相生的顺序依次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顺序则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那么,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在天文表达方面,这个五行生克的法则就显得不够用。于是,我们的先祖发明了五行的第二个作用,那就是对应专门代表天文的天干,用来描述太阳系中地球和外面的星球之间的放射功能。
天干一共分为十个,是古代人们用来描述天文现象的符号,分别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个天干与五行相配之后的结果是,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央戊己土。
天干和五行的搭配可以说是十分科学的,比如,东方或者木,指代的都是一个方位或者一个动能,这里面有一套十分严谨的演算法则,也包含了很大的科学和哲学道理。只不过因为古代的政治影响,科学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局限,所以这一套高明的法则就朝着算命、卜卦的方向发展了。
因此,后人们也就不怎么重视这套方法的使用了。
对于这一结果,南怀瑾先生还在书中表示:现代人很多对这套法则嗤之以鼻,说它是迷信。但问他们懂不懂?他们又说不懂。
所以,南老先生才会忿忿地说:“自己没有研究过,还不懂它,就说它是骗人的迷信,这才是真正的迷信——迷信自己的狂妄。”
那么,为什么南怀瑾先生会如此重视这套规则呢?
因为天干的科学性还体现在阴阳的对立和分割,比如,南方的火分为丙火和丁火,其中丙火代表阳火,像太阳的阳光一样,是自身始终向外放射的热能;而丁火代表阴火,比如,古代的油灯,它光照和热能都需要借助外物。
如果再通俗的解释一下,就是白天太阳出来,普照大地,即为阳火;晚上太阳落山,人们点燃油灯,照亮取暖,这便是阴火。
所以,天干与五行的搭配法则其实描述都是再正常不过的自然现象。如果你把这套东西融会贯通下来就会发现,它并不是迷信而是自然科学。
当然风水堂:五行中的“行”字,现代人之所以觉得它不是科学,是因为今天的科学技术正在不断的发展进步。以现代的眼光看待古人的“前科学”自然就会觉得它有局限性了。
另外,如果只是研究《易经》学术思想和道理,是不需要探究五行和天干的,但如果想进一步了解一下天文、地理方面的内容,光知道五行和天干还不够,还要了解地支的内容。
地支是中国古代天文学最核心的内容和最重要的符号,古代人认为地球在太阳系中运行时,会与各个星球互相产生干扰关系。支持这种干扰关系的力量就是地支。
前面我们讲爻变的时候讲过,宇宙万物的变化都是六个天干地支五行表六十甲子,遵循这个法则,地支最初也是六位数,但是因为阴阳的变化而变成了十二位。它们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这十二位代表着十二个月,是天文上黄道十二宫的代名词。而所谓的黄道,它的全称是黄道面,是指太阳东升西落运行一圈的这个“道”。
这个黄道面每个月都不同。在古代人们总结出天空中有二十八星宿,它们每个月会出现在黄道不同的部位。因此,人们根据这种变化抽象地把这十二个部位用十二个字来表示。
到现在,我们对地支的理解除了算卦以外,最重要的就是纪年了。比如说,甲子年,这种搭配的底层逻辑是太阳和地球之间的位置变化,天干地支搭配成为一个周次正好六十年,所以,称之为“六十花甲”。
在天体运行中,六十年为一个大转,即便把天文岁差算上,也能够分毫不差。
这个天文法则在搭配上《易经》进行演变,就能够推测出未来多少年会产生一个变化以及如何变化等。
所以说,不管是五行、天干和地支,都不是迷信,我们即使不求甚解天干地支五行表六十甲子,也要明白这些都是来自“前科学” “前天文学”的术语。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