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破空相,方显《心经》
《金刚经》破空相,方显《心经》
人们常说:“《金刚经》破色相,《楞严经》破空相,方显《心经》。”在佛教的语境里,“色”指代世间一切存在的实体,“空”指真空的本体,也指幻象,“相”的含义更宏大,指人心中的执念。所以,《金刚经》看世界,《楞严经》看自己。那这几部经书又都是谁写的,怎么流传进中国的呢?
《楞严经》还没有传入中国之前,其盛名先至。因在隋朝(581—617年)时,有位梵僧见智者大师(天台宗的创始人)所立三观《金刚经》破空相,方显《心经》,认为与天竺的《楞严经》意旨极相符合,于是智者即日日向西遥拜,祈求此经能早日传来中国,不料一拜便是十八年,始终无缘得遇。一百多年后,此经终于在唐朝时传入中国。
历史上出现过很多的宗教信仰,理所当然会有无数觉得佛法是愚钝、腐朽的人,但是在读了《楞严经》后就真心诚意折服。因此,《楞严经》被认为是接引佛法子弟的利器,称作一部“佛教修行大全”。慧律法师在讲经中曾言:“你去看看《楞严经》,佛的那个智慧,吓死人!”
《楞严经》是佛以阿难的堕落为因缘,开始说禅门日诵六十甲子,神咒破魔;到结尾,说了五十种阴魔,教导楞严行者发觉魔事、如何破魔;在中间,种种破立,都是以破魔、破邪、破妄为主线发展。可以说是“从破魔始,至破魔终”。
众所周知,《楞严经》是一部极重要的大经,也可以说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楞严经》在古代被收入《禅门日诵》中,成为了僧众每日必做的早课;而在历代在打禅七之前,都要先修七日到七七日的“楞严法会”。因此,到现在还有很多寺庙的僧人每天的早课都会诵读《楞严经》。由此可见,楞严咒对于修行人是非常重要的。
打禅七是笼统的称法,“打禅七”其实是用禅宗的参禅方法打七。“打七”是佛门中精进修行的一种仪规,修行的方法有不同,就有不同的名称。比如:“禅七”是用禅宗的参禅方法;“佛七”是用净土宗念佛法门打七;还有像专念观世音菩萨圣号的“观音七”和专持楞严咒“楞严七”等等,都是随修行法门而得名的。
《楞严经》自古公认为“佛法百科全书”,含有诸多深奥的佛法义理和修持法门,彰显了佛法大智慧,素来有“自从一读《楞严经》后,不看人间糟粕书”等赞誉。
过去的大德高僧无不赞叹楞严经。近代虚云老和尚对《楞严经》特别重视,他曾开示道:“现正是末法时代,你到那里参访善知识呢?不如熟读一部《楞严经》,修行就有把握,就能消除邪缘,令其身心入佛知见,从此成就禅门日诵六十甲子,不遭歧路!”
现正是末法时代,你到哪里访善知识呢?不如熟读一部《楞严经》,修行就有把握,就能保绥哀救,消息邪缘,令其身心,入佛知见禅门日诵六十甲子,从此成就,不遭歧路!看《楞严经》,若不归宗,跑马看花,就不中用。要读到烂熟,就能以后文消前文,以前文贯后文,前后照应,则全经义理《金刚经》破空相,方显《心经》,了然在目,依经作观,自得受用。
古来行人,从此经悟道的很多。温州仙岩安禅师,因看“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当时破句读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于此忽有悟入。后人语师云:“破句读了也!”师云:“此是我悟处!”毕生读之不易,人称之曰“安楞严”。
希望同参们,无论老少,常读《楞严经》。此经是你随身善知识,时闻世尊说法,就和阿难作同参!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