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AI赢利到底从哪里来?”AI企业赚不到钱?
2024年“AI赢利到底从哪里来?”AI企业赚不到钱?
如果问2023年最具人气和热度的产业是哪个,那非AI莫属。在经历了2021的徘徊不定和2022的萎靡不振之后,的横空出世,使得人工智能在2023年又迎来了大爆发。
但在如此火爆的行情下,有人却提出了这样的忧虑,2024年“AI赢利到底从哪里来?”
AI企业赚不到钱?业务市场裹足不前是关键
自从AI产业诞生以来,盈利难始终像一把“达摩利克斯之剑”,悬在AI企业头上,威胁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从商业角度来说,AI企业往往过于关注AI技术本身,而忽视了对消费市场的开拓和消费者需求的挖掘。同时AI行业遵循着“快鱼吃慢鱼”的商业准则,所以AI企业在经营上,一直奉行“技术研发抢先,商业应用暂缓”的原则,这就导致AI研发成本居高不下,即使企业能盈利,但回本周期又特别长。
例如,2023年的商业化应用,虽说为带来了逾16亿美金的收入,但相较于其上百亿美元的研发投入,依然入不敷出,而他们表示,还将继续加大投入。
从目前国内AI行业整体情况来看,亏损也是一种常态。以商汤为例,据统计,其在2018~2022的5年内,累计亏损额达到惊人的438亿元。但面对如此“稳定”的亏损,商汤在新业务开拓上,却始终不见起色。数据显示,商汤2022年最主要的营收,还是来自于智慧商业和智慧城市这两大业务,且分别只有14.64亿元和10.96亿元,同比分别下降25.2%和48.8%。除商汤以外,其他“三小龙”基本也是同病相怜。
另外,在业务开发上,由于获得政府订单和大客户订单往往是最快、最有效的收入来源,这就导致大多数AI企业把市场开发重点集中在ToG和ToB业务上,像“四小龙”都是通过承接ToG业务起家的。这样一来,就造成AI企业的业务来源的单一,一旦面临经济下行或市场饱和的问题,就会引发企业经营上的危机。
其实,不光是“四小龙”,眼下国绝大多数AI企业都身陷落地应用和变现盈利两难的局面,只能靠融资存活。近期,AI公司集体赴港上市,这一现象背后,暴露出的就是AI企业盈利难,并且长期处于亏损状态的隐患。
对此,有业界人士不无忧虑地指出:我国AI企业在业务开发和市场开拓上,如果不能像计算机、互联网大厂那样打开大众消费市场,走出国门,走进千家万户,那它顶多只是少数人手中的高科技,而不可能成为一种改变世界普惠大众的技术。
ToG和ToB都不可靠,发展ToC才是正道
就当前情况来看,国内AI行业无法实现盈利的原因,主要有内外两个方面。内因是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成本高昂且不断攀升,宛如一个填不满的无底洞,但最终能实现落地盈利的实在不多;外因则是目前所能产生收益的业务,大都是ToB和ToG的业务,但ToC的业务却很少。
但是,国内AI产品的B端和G端消费市场很低迷,尤其是G端市场,不仅决策时间太长,而且像智慧城市这种业务剩余量更小,B端市场就更不用说了,这几年疫情搞的企业到处裁员,拿不出一点预算;但与之相对比,C端消费市场开发程度却很低,某些领域甚至长时间无人问津。
以“四小龙”为例,据统计,它们的营收基本来自ToG的安防业务,其中商汤、云从、旷视这三家的占比均高达70%以上,依图虽说从 2015 年起就开始拓展金融、医疗、互联网服务等领域的B端业务,但营收贡献率至今也不到5%,营收主要还是在靠ToG业务支撑。
究其根源企业风水怎么看,问题就出在靠ToG业务起家的“四小龙”,天生缺乏ToC基因,此后长期靠G端业务存活,又使其掉入了“政府资源陷阱”,这就导致企业市场竞争力退化,当B端G端市场受冲击,营收就难以为继。
当然,国内AI业界中的一些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ToC业务对于AI企业的重要性。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曾在“长三角工商峰会”上,谈到To C 业务是公司发展的重点方向。在去年12月国家发改委举办的养老机器人座谈会议上,深兰科技创始人陈海波也提出“AI企业应该向C端发展”的观点。
事实上,国内有些AI企业是具备ToC基因的。比如科大讯飞研发出品的讯飞AI翻译机,就是一款面向大众消费人群的AI产品,一经推出,就在国内外智能语音产品市场引发不小的轰动,至今已推出了多个迭代版本。
而去年底在第一财经《头脑风暴》节目中亮相的深兰轮腿家用AI机器人“兰宝”企业风水怎么看,同样也是一款面向C端用户的居家养老前沿数字化AI产品。它兼具腿式灵活性和轮式机动性2024年“AI赢利到底从哪里来?”AI企业赚不到钱?,具备多样性的运动形态,对于复杂地形适应性强,收到了嘉宾的一致好评。
另外,在今年1月3日,商汤科技也发布了To C消费级智能硬件产品——元萝卜光翼灯,元萝卜系列产品的问世,也预示着商汤已经在开拓To C业务上开始了尝试。
总之,从市场规模分析来看,G端业务属于存量市场,来源虽然稳定,但总量毕竟有限,做一点、少一点,又要面对严格的政府财务审计,效益低、盈利少;而B端业务虽说从市场规模上来讲,要远大于G端,但却深受经济大环境以及B端客户经营状况和效益的影响,非常不稳定;只有C端业务,本身属于增量市场,客户总量多,市场规模大,业务来源多元且稳定,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又小,并且C端付费用户是个人,多是冲动消费,决策是感性的,消费者在20秒之内就做出了买不买的决定。
显然,AI企业依托B端、G端市场生存,绝非长久之计,只有深耕C端用户市场,为大众消费者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硬件产品,才是摆脱困境的生存之道。
给AI产品开拓市场,要由“内”向“外”找出路
1与9日,“2024年美国拉斯维加斯消费电子展”(CES)开幕,吸引了来自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多家企业与机构参展,而AI成为了今年CES的四大主题之首,这也预示着AI将成为今年科技行业的潮流与热点。好消息是,近一段时间,海外AI产品消费市场正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其实近两年,国内已经有一些AI企业或者机器人企业在海外市场干得热火朝天。
据媒体报道,2023年,国内知名AI机器人生产企业深兰科技,先后与来自挪威、西班牙的经销商签订了多笔智能室内清洁机器人的出口订单,截至目前,其出品的各类机器人已经远销到意大利、俄罗斯、日本、澳大利亚等12个国家。
而科沃斯机器人2023年财报则显示,其第三季度海外收入同比增长47%,上半年海外地区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6.5%,总收入占比提升至34.3%。
极智嘉、追觅科技、高仙机器人也同样加码海外市场,追觅科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第一财经的采访时表示企业风水怎么看,2023上半年,追觅海外业务收入翻了一倍,同比增长110%。擎朗智能创始人兼CEO李通在接受《证券日报》采访时,也曾提到2023年海外订单量同比增长超80%。
显而易见,海外市场已经成为部分中国AI和机器人企业盈利的重要来源2024年“AI赢利到底从哪里来?”AI企业赚不到钱?,而广阔的海外市场,必将成为2024年各大AI 企业眼中的“风水宝地”。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实现盈利是企业生存的关键。但国内G端业务数量少、利润低,只能用来做背书;B端业务市场需求有限,只能用来做托底。因此看来,我国AI企业只有在海外为产品找到C端消费市场,才能实现自我“造血”。
从当前全球AI产业发展轨迹来看,虽说入局C端市场对我国AI企业而言,意味着不小的挑战,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全球AI消费市场,中国AI企业是否能靠ToC产品在这片蓝海市场中厮杀出一条活路,也还是个未知数,但将产品落地到C端用户消费场景中的这条路,无疑是正确的。
也许有些人还在怀疑国外市场消费力,但是当你看到最近“中国三蹦子被美国人抢疯了 ”这种火爆视频的时候,你又该如何解释?没错,不是国外的东西老外买不起,而是中国的更有性价比。
正如深兰科技创始人陈海波在国家发改委养老机器人座谈会上所说:“AI企业只有勇敢大胆地走出国门,去开拓海外市场,去面对全球消费者,才能让企业更加壮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AI产业研究中心”(ID:),36氪经授权发布。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