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周易密码

果真一部绝世奇书!《推背图》传为初唐钦天监令李淳风与相士

2023-07-25 18:01:24  人看过

果真一部绝世奇书!《推背图》传为初唐钦天监令李淳风与相士

果真一部绝世奇书!《推背图》传为初唐钦天监令李淳风与相士

果真一部绝世奇书!《推背图》传为初唐钦天监令李淳风与相士

前言

友人荐《推背图》,久闻其名,未睹其文,于是展卷品玩,两过,击节称赏:果真一部绝世奇书!

《推背图》传为初唐钦天监太史令李淳风与相士袁天罡合著,推大唐以后,中华一千八百年国运盛衰兴替。其抄本已在民间流传一千三百多年。过往历史,朝代兴替,重大事件、重要人物,与其预测若合符节。友人所荐,是以明末清初金圣叹评点本为底本印行而出。上网查看。录载也是这一版本。

细读之下,却发现金评本绝非《推背图》原作。有传说原作曾于宋初遭人为改窜,是可信的。金评本应该就是宋以后流传的版本。笔者惊异宋以来千余年,竟不见有人出来予以订讹正误——应该有的,可能是因为通象数者,或不擅文辞,不能著述,故言而不存。论议《推背图》而又不通象数者,论不中的,离题万里,故讹不得订,误不得正。尤为惊异的,是评家的疏失:金圣叹何许人也?他可是明末清初一等的才子,经、史、文、儒、佛、老诸学,修养深厚,又天纵灵智,其独到的手眼,细密的功法,罕有人望其项背;竟也一象一象评下来,而此后,以致于今日,读者也跟风顺水,一盘一盘吃下去,不生疑异。易,经分两门:学与术。义理为学,象数为术。兼通学与术者,古来寥寥。窃疑金老夫子盖亦精于学,而于术稍有失。故此萌生了复原《推背图》并予以通俗译注的想法,以对易学研究有所裨益。于是,断断续续,历时半年,完成了这本书。

一、订讹

在尚未发现宋以前出土的版本可予以校正之前,有无可能恢复《推背图》的本来面目呢?笔者以为并无太大难度,依据是它的基本内容:图、文并无遭到大幅改窜。金评本《推背图》存在的明显问题有三个——

其一,有意打乱了卦序。

其二,明夷一象的图、文,明显遭人改窜,其他则无。

其三,革与丰、萃与咸,其谶颂作了互换。

上述作伪手法,其实极为幼稚、拙劣,蒙骗常人尚可,粗通象数者一眼即可看破。图、文与卦象是否相合,是鉴定图文真伪的最重要标准,所以复原起来没有多大难度。

汉之后,宋之前,易占预测大尺度历史演变,例依孟喜八宫卦变,或京房鬼易即飞伏十六卦变。京房鬼易擅长预测小尺度历史,比如一个月、一季或一年内的吉凶事变细节,预测大尺度历史,比如百年、千年,推算起来十分繁碎,令人不耐。因此周易天文历法密码系列讼卦,《推背图》取用八宫卦变,按六十甲子时序,并按后天八卦方位,自乾宫起,顺时针依次排列,绝不容错乱。以此,原本《推背图》 的卦象排序必为——

乾、姤、遁、否、观、剥、晋、大有;

坎、节、屯、既济、革、丰、明夷,师;

艮、贲、大畜、损、睽、履、中孚、渐;

震、豫、解、恒、升、井、大过、随;

巽、小畜、家人、益、无妄、噬嗑、颐、盅;

离、旅、鼎、未济、蒙、涣、讼、同人;

坤、复、临、泰、大壮、夬、需、比;

兑、困、萃、咸。

而金评本《推背图》推了六十卦象,以合六十甲子。其六十卦象排序为————

乾、姤、遁、否、观、剥、无妄、晋、大有;

坎、节、屯、既济、革、丰、明夷、师;

艮、贲、同人、损、睽、履、中孚、渐;

震、豫、解、恒、升、家人、井、大过;

巽、随、小畜、益、噬嗑、颐、盅;

离、旅、鼎、未济、蒙、涣、讼、同人;

坤、复、临、泰、大壮、夬、需、比;

兑、困、咸、萃。

两相对比,可以清楚地看出,金评本《推背图》,六十甲子次序无误,但卦序排列却发生了不应有的错乱,本宫卦或有他宫卦窜入,或重出,或漏失,明显是人为故意操作。而这个动手改窜的人,明显不知八宫卦变为何物。一般读者更不知,更不觉,依序择出史实与卦象——对号入座,望文生义,曲测臆推,迷惑后人。举如金评本第七象“无妄”,解者以其颂“重门金鼓含兵气,小草滋生土口啼”一句,猜为“吐蕃扰唐且藩镇虎视”之义,其实大误。八宫卦变,上爻为宗庙,不可变。七个属卦均为一爻动,定世应;一爻一爻变下去,哪里会变到“无妄”?!乾宫八卦中,根本无“无妄”一卦,它应入巽宫益卦之后。此外,据卦象,草菜同气,“土口”为袁,这一卦谶应的是近代袁世凯称帝,蔡锷将军首义倒袁之重大史实,哪里会有千年前吐蕃什么事情!?此卦也并无藩镇割据之象。金评本《推背图》自第三十象至第三十八象,次序错乱最为严重,后人不识象数,不解作者之意,臆测附会也最让人哭笑不得。以上卦序错乱,及其他错误,笔者已在书中一一作了订正,相信基本上恢复了《推背图》的本来面目,读者可以一睹《推背图》真容,欣赏它真实而又神奇的风采了。

二、推法

《推背图》推卦演象,即审象、取象、定象;取数、用数、定数之法,本之《周易》,虽有所发明创新,有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但大致未逾雷池。

《左传》《国语》所载诸多筮例,既是《周易》正统古典筮法,又称太卜遗法,基本上以卦变定贞、悔,依据卦象进行推演:一爻变,则本卦变爻为贞,之卦(即变卦)对爻为悔。两爻变,下爻为贞,上爻为悔。三爻变,则以最后一变爻为主,本卦为贞,变卦为悔。六爻皆静,则以下经卦为贞,上经卦为悔。六爻皆动,则以上爻为主,本卦为贞,变卦为悔,断卦时必要参照上爻爻象。这种推法,用于一时一事的杂占尚可,预测大尺度、长时段历史演变则无能为力。于是,新的卦序、卦变、卦气等多种元素排列组合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相继被催生出来,至汉代而大成。

在继续介绍筮法演变之前,有必要简单插入介绍一下中国卜筮历史发展脉络,以便读者可以更全面准确了解筮法的实质——

卜筮,是指龟卜与蓍筮,蓍筮即易占。古人以为“蓍短龟长,”更重视龟卜。已知商代已卜筮并存,但以龟卜为主流,今存安阳殷墟出土甲骨文可证。《书·洪范》中有箕子详说卜筮要义。卜辞刻于龟甲,待卜后验证,已经大量发掘出来。筮辞是否也刻于龟甲牛骨或简策以待后验,不得而知,因为至今还没有发掘出来。干宝《周礼注》有引夏易《连山》、商易《归藏》的零词断句,不足以窥二易全貌。到了周代,西周仍是以龟卜为主流,周公卜迠洛邑即是证明。《左传·宣公三年》载周大夫王孙满对楚子:“成王定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也是龟卜为占。到了东周,即春秋战国时代,或许是因为龟甲稀缺的缘故,周人渐渐用蓍筮取代了龟卜。《左传》《国语》所载筮例,多为蓍筮。此外,盖自东周始,中国已有南北两种卜筮系统并存:江南吴越楚的卜筮系统,主要由干支、律吕、节候、星宿等要素组合而成,《吴越春秋》载伶州鸠对七律即是,伍子胥、少伯、范蠡、文种等古贤精此学,今日所见“太乙”、“六壬”、“遁甲”即源于此术。而在北方黄河流域、中原地区果真一部绝世奇书!《推背图》传为初唐钦天监令李淳风与相士,则一直流行易占系统。阴阳、五行学说起源于北方,甚为古老,很可能在商易中即已纳入易占系统,成为要素之一。《周易》因袭夏商二易而大成,偶尔也用到纳甲,但主要是纳干。

到了汉代,南北两个卜筮系统出现了合流的趋势,到了焦延寿、京房师徒,尤其京房手上,突出了纳甲推法,标志着一个新的易占体系逐渐具足完备。发展到了宋代,邵雍集易占诸法之大成,将纳甲用于文王方圆图,以此算大运,也算小运,准确度更进一步,以此他敢说“前知五千年,后知三千年。”上世纪八十年代,有术家卜测台湾“国运”将于九十年代由盛转衰,而后大陆崛起勃兴,重归大一统不可阻挡,所据即此方圆图。这倒与《推背图》的推测不谋而合。邵雍虽用纳甲,但更重象数,以象数为本。邵雍以后,以至于今,纳甲推六爻,即所谓“文王六爻预测”渐兴渐长,《周易》以象数推的古典太卜遗法则日渐式微,以至鲜有人知。这极大影响了对《周易》全面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朱羲,一代大儒,晚年就曾悲叹:“程子谓得其义则象数在其中。吾以为先见象数,方说得理,不然事无实证,则虚理易差。”又说:“圣王崇《诗》、《书》、《礼》、《乐》以造士,未尝·言《易》。《易》自别是一个道理。其枉费许多年功夫,盖深知《易》象之重,然已无及矣!”朱子晚年的开悟,其实反映了《周易》研究面临的一个尴尬局面:自王弼扫象后,儒者不习象数,又轻贱之,只想由义理着手,求得《周易》的真谛,却不知象为易本,离开象数求义理,无异于缘木求鱼。《周易》,以及《推背图》,所以难读难解,是因为它们说的不是人话,而是象语,即卦象语言、爻象语言。不熟习象数,你将 永远不得《易》门而入,更别说登堂入室求得其真经了。因此,《推背图》中的谶偈、颂诗,不可作诗文读,必要作象辞解,从文字外去揣摩把握。不然,作谜语猜,或可偶中,必不能全解。认识到这一层,我们才可能准确地解析《推背图》——

卦形、卦体、卦象、卦德、卦义、卦序、卦气等,是预测长时段历史周期发展演变的基本依据,纳甲、纳音、纳星等辅助元素,则为细节推测提供了更丰富的计算,测量工具。有人说卦气之法出自《易纬》,此说可存疑。十二辟卦之立,至少在周初已广为人知,它和文王方圆图,为卜测长时段历史奠定了基础。此后的八宫卦变、京房飞伏十六卦变等法,皆由此衍生。

以上只是泛泛而谈,没有回答具体问题。那末,《推背图》是运用哪些具体推法来卜世、卜年、卜人、卜事、卜物的呢?

古来数术大家,不仅熟通《周易》,而且各有不传、不可传或无可传之秘,或由师授,或自悟,这才是他们断卦定象的关健,难以探知究明。但其大体,也无非卦象、卦数、卦变、卦气、卦位、卦序等卜算之法。卦象最为紧要,是易占的根本。卦有卦象,爻有爻象,卦爻之间还有错综之象、象中之象、关联之象、互象、大象、半象、先天之象、后天之象、位象、色象、星象、五行之象、律吕之象等等,其秘要,非淫瞽方伎之流可得而知。《推背图》有图、有谶,有颂,无一虚设,无一妄语果真一部绝世奇书!《推背图》传为初唐钦天监令李淳风与相士,都是象征、隐喻、暗示、转拟,破解它需要识象、知数,还需要古代天文、历法、星象、音律、五行、经史等方面知识。有了这些知识(这些知识,在古代少有人兼知,而现在一个普通中学生就基本具备),《推背图》的卦卜形式就成了一层窗户纸,一捅即破。不具备这些知识看它,它就依然是天书秘典,显得无比玄奥神奇。

下面,就来揭秘《推背图》的主要推法——

1、卜世

这里的“世”是指古代一个王朝帝位传承的代次。

《推背图》卜世之法盖兼用《乾凿度》和卦数。东汉大兴谶纬之学,一时著述可观,却多为荒诞不经之作,禁绝后仅《乾凿度》残本传世。《乾凿度》不同于其他谶纬图书,它是一部较为纯粹的学术著作,对《周易》研究具有很高价值,对后世易学的发展影响至深且巨。焦延寿、京房于《乾凿度》最精、最深。《乾凿度》中有五求之术:求部岁,求主岁,求世轨(世轨有二:唐尧世轨、文王世轨,积算用法相同),求厄数轨意,求五德(金、木、水、火、土)终始。测算轨运的方法比较繁杂,约略而言有:①推断受命之君(开国皇帝)是善是恶,要看所值之轨,以世爻得正、失正而断。②乾坤不与众卦偶。③以受命所在之卦得正之阳爻数之合,再加阳数五,为享国之世数。④受命即位之年,若在入轨之初,即是与天运相合,则后世子孙或有贤明之德、天佑之祚,可以一代接一代继位承统,直至这一轨运时段结束。子孙帝位继承,如六爻次序,自初而上。如果受命之君,不当轨年之初,就是不合天运,自家身位虽可保,但子孙却未必可以确定地传承。这种说法是否科学,这里姑置不论。据上所述,读者即可明白,《推背图》第二象姤颂中有“二九先成实”一句,其“二九”即指卦中当正的第三爻、第五爻,即九三、九五。大唐国运卜世即二九相加得十八,再加阳数五得二十三,亦即大唐一朝将延续二十三个帝王,即所谓“二十三世。”但图示盘中果子(李子)为什么要画出二十一颗?这是随随便便画出来的么?告诉你:绝对不是!二十一这个数字也是在暗示李唐王朝世系:二十一世。这个数字则是来自卦数。李淳风这里是《乾凿度》卜世法与自己的卦数卜世法兼用。两种方法得出的结果差别不大,可以说是大致准确。

《乾凿度》的推法,用于过往、已知,还有证可查,但用于推测未来,则会产生很大问题,导致卜测失准:占筮,不可能推算出一个、一个王朝准确的迠立时间,进而不可能准确测度轨时,因此就不可能推定这个王朝的世数,——那怎么办呢?——交给卦数!举如《推背图》第二十六象·豫,作者成功推测出朱明王朝迠立的大致时间,但朱明王朝的帝王世系数,他却无法用《乾凿度》五求之术来推,因而不知。但作为后来者,我们却可以得知:豫错小畜,两卦卦数之合是十八,而有明一代,帝位传承,位次正是十七(英宗两出)!更巧合的是,受命之君朱元璋,本名朱重八,受命登基所值卦豫综谦,豫下谦上均为坤,坤数八,正是“重八”之意。明朝十六帝、十七世,与卦数若合符节。

2、卜年、卜时,一般用爻数和策数,但要结合卦序、卦位(在宫卦中的位次)斟酌取舍。

所谓策数,即是大衍数,即是蓍筮时的揲扐之数,操作起来并不复杂,但若用文字表达出来则十分繁琐令人不耐,这里简而言之:乾之策二百一十六,坤之策一百四十四,合而为三百六十:古人以为这就是阴阳之限数。古人以为宇宙万事万物皆为阴阳和合而成,社会也是如此。最近网上有不少人问,何以古代中国王朝很少有超过三百多年的?这就是回答。乾坤之策,即是阴阳之数,推而行之不过三百六十,引而申之也超不过三百八十四(《周易》六十四卦共三百八十四爻,合为一万一千五百二十策)。这也就成了易占家卜测历史周期长短的依据。有人说周代七百多年,又作何说?回答是:西周也未逾三百六十年,西周以后,东周的“周”已名存实亡,并未超越这个限数。

说到时,就避不开历。古人很早就援历入易,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部“易历”。从现代科学眼光看,易与历本不相涉。然而从《乾凿度》到《皇极经世》,古贤不惮繁缛,埋首积算,不知耗费了多少心血气力,就是为了将历与易有机结合起来,以便准确卜测历史。当然,最后也是诸说各异,且科科条条极为繁琐细碎,百千言不能尽说。但也正是靠他们百折不挠、前赴后继、持续不断的努力,使《周易》的卜时方法日益丰富,使符号卦与数字卦进一步相通相合。比如方圆图,完全可以转化为方圆纵横的一组数字序列,然后与纳甲结合进行推演,邵雍最精此术。

再回到题内:《推背图》是怎样确立时间年限的呢?——它却简单,就是六十甲子纪年:一个时间周期,一个天运命数循环周期;预设一卦代表一世,一卦六爻,每一爻代表五年,六爻共三十年;六十卦六十世共计一千八百年。当然,一卦代表一世,只是预设平均数,实际演变过程中则可长可短,不必拘泥。实际上,误差也不会太大。具体到某一卦象的推演,除了爻数之外,也用到先后天数、五行数、九宫数、日数等,读者可据此自己推算。

——读到这里,你是否会大吃一惊:一千三百多年前《推背图》就像是一个高级智能生命,设计出来某种计算机程序,你与我,连同这个泱泱大国,正在这道程序控制下行住坐卧、喜怒哀乐、生老病死、得失进退、盛衰交替;我们的子孙也不能幸免,因为这道程序还要再运行四百余年!

3、卜人、卜物、卜地名、卜国(朝)名。

《推背图》卜人、卜物、卜地、卜国、主要是以卦象,卦位和卦数。作者李淳风尤擅测人名,几乎上瘾成癖,测到手滑,笔者已在书中一一作了解析,读后即知。

《易》本为占筮之书,预测万事万物是它的基本功能,没有什么可奇怪的。然而要摸清它预测的理路、手法、眼法,对不识象者几无可能,即使是对精通象数者,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比如“射覆”(猜物),涉及到如何起卦,如何取象解象,如何演绎,如何会通,哪一个环节有差,都会功亏一篑,预测失准。并且,在这方面,每个易占大家,像李淳风,不管属于哪个流派,师出谁人门下,都有各自的深悟或不传之秘,外人难以究明底细。

然而,大原则还是有的,就是总归要以象数为本。熟玩且深悟象数,精准把捉其微妙玄机,自然就能看破他的技巧。

已知最早用易卦卜人、卜国,是《左传》《国语》中记载的筮例。

《左传·昭公五年》:“初,穆子之生也,穆庄叔以《周易》筮之,遇明夷

之谦

,以示卜楚丘。曰:是将行,而归为子祀。以谗人入,其名曰牛。卒以馁死。”后来果然应验。遇卦为贞,代表我,我方或现在;之卦(变卦)为悔,代表对方或未来。这里就是以明夷下经卦离卜人名。纯离为牛,因此预测说叔孙穆子以后会外出且与某妇通,得一私生子,这个私生子的名字中必有“牛”字。穆子最后会被这个私生子断食三天而饿死。李淳风借鉴这个筮例,分别在“坎”、“同人”两象中,取离象为“八牛,”以卜测人物姓字。相字法拆字戏中,“八牛”合而成“朱”字,表明他卜测的这个人物必姓朱。为什么断为“八牛”?离象牛;八卦正位,坤离居二;坤先天数八;象取离,数则取坤,故言“八牛。”

《左传·僖公十五年》载晋献公筮嫁伯姬于秦,遇归妹 之睽 ,太史苏即以归妹上震为晋,以兑为秦,这是以卦位拟:后天方位,震东兑西。晋为姬姓,秦为嬴姓,故又可象震晋兑嬴。人名、国名、一并占出。

较之上述春秋古太史卜师,李淳风卜人、卜国(朝),手法,眼法更为精到轻妙,功夫已臻炉火纯青,至今不见有人超越,真是奇人奇才!

4、卜事

事件,是《推背图》易占预测的核心,关涉至巨。关涉国运的事件,即是可以动摇国本、国体的重大事件,主要包括:改朝换代,篡权夺位、阉宦外戚干政、制度变法、农民起义、对外战争、内战、重大天灾等。不管是以纳甲推,以五行推,以星象推,以《周易》卦爻辞推,都难以在仅仅一个独立的卦体中推出,因此,必须要用卦组、卦群。这一点,《周易》早已提示明白,但一直为人忽略,尤其王弼扫象后,学者喜于空谈,至今鲜有人发觉。他们迷惑不解:为什么《周易》演一卦,卦中系此辞却无此象?为什么一爻辞不合此爻象?他们忽略了最简单,然而却是最紧要的东西!

《推背图》作者深通《周易》,其推卦演象卜测事件,明显遵循了《周易》的章法:一象三卦,即遇卦(本卦)、综卦、错卦。每推一象,必要三卦并审,而后才会比较准确判断出这一象应该兆示什么样的事件。比如每遇大离象,作者都要结合上下爻象、象错、象综,来判断它是在兆示内乱,还是在兆示外敌入侵或其他事件。一般而言,本卦代表事始,错卦代表事中,综卦代表事终。错卦一般包含了事件的主体内容和性质。当然,这不是绝对的。

5、卦序

《周易》六十四卦属杂占,即一事一占,以此演公例,立公理。也因此,卦与卦之间,并不求一定要有严谨的逻辑关联。有学者对《周易》六十四卦的排序作过度解读,其立论也牵强,不足以服人。正是有易家觉察到了这一点,才在具体占筮中创造了新的卦序排列方式。

一卦可推一事,推一时、一年甚至百年,但推测更加长远的时空历史演变则必定无能为力,于是易家尝试用卦群,将若干卦体按某种规则、次序链接起来,这样就使卦与卦之间发生某种内在的逻辑联系,卦群也就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个相互关联紧密的体系,进而成为预决长时段历史发展演变能否准确的关键因素。

消息卦(辟卦)是以卦形排序。八宫卦和京房飞伏十六卦变是爻变排序。胡仲子十二运(衡运)是以卦德卦义排序。文王方圆图是时空图,以卦数排序,圆图六十四卦代表时间,方图六十四卦代表空间,占两点对应。

《推背图》所用的八宫卦大概最为简单实用:一宫八卦,上爻象征宗庙,不可变。其余,每宫第二卦为初爻变,第三卦为二爻变,第四卦为三爻变,第五卦为四爻变,第六卦为五爻变,第七卦退后四爻变,称“游魂卦”;第八卦再退后将内经卦全变,称“归魂卦。”每宫母卦(第一卦)世爻在上爻,其余六卦变爻即世爻,最后一卦世在下三爻。八宫卦序绝不可更改,一卦更改则八宫尽毁。以此,《推背图》在宋初被人为打乱的卦序,很容易就复原过来。

6、小结

以上五种推卦方法,都要以卦象作为基础。象为易之本。识通了卦象,《易》才会在玄秘混沌中为你豁然敞开一扇光明之门。

三、作者及年代

笔者布衣,读闻寡陋,且不喜笔摘,没有多少资料可供检索,因此无力也无意作细密学术考证,仅凭庸常阅历经验而谈——

1、作者

笔者以为,《推背图》作者仅为李淳风,与袁天罡无涉。袁天罡以相术名世,是术士,非易家,而《推背图》非易家不能作。李、袁可能于唐初有所交集过从。笔者没有读过新旧《唐书》,上网查索:袁天罡唐武德初年已过世,而李淳风至唐高宗总章年仍在朝为钦天监太史令,这中间已相差五十余年,袁天罡怎么可能从坟墓爬出来与李淳风共著《推背图》?显然,二人合著只是谬传。

2、年代

传说唐太宗李世民晚年命太史李淳风占筮大唐国祚。李淳风仰观星象,后揲蓍成卦,推出“唐三世之后,则女主武王代有天下。”太宗大惊,要尽杀宫中武姓,在李淳风劝说下作罢。又命李推算大唐以后中华两千年国运,李淳风受命作《推背图》。书成,进献太宗。——这是明人《朝野佥载》中的桥段。这个传说一半可信。古代,帝王父祖尊者名号,人臣不可直呼,而《推背图》中不讳“世”、不讳“民”,李淳风绝无可能犯此大忌。李淳风多才多艺,学识宏博,是当时最权威、最著名的天文学家、科学家、数学家、易学大家,不是他,谁人能成此绝世玄典?李淳风作《推背图》是真,《推背图》六十卦,一卦一卦推演下来,绝非一朝一夕就能收功。李淳风仕历李渊、李世民、李治三朝,笔者推测书成当在李世民之后,成书后秘藏,盖在作者及武则天死后,才开始流传出来。稗史称唐末及五代时,《推背图》已在知识阶层中广为传诵,是可信的。有必要指出,即使在那个时代,在知识阶层中,可能也没有几人能正确解读《推背图》。因为远在东汉,真正通易者,在大儒、名儒中也是少数,皆缘于古象古法已多有失传,至魏晋又遭王弼扫象,此后以至于今,学者也避难就易,喜空谈义理,遂不知象数为何物,去易本愈远了。更令人痛惜的是今日一提及《周易》这一至尊贵的群经之祖、天人之书、中华宝典,大众竟以蒙骗衣食的市井小伎视之,让真正的易学界易学家们情何以堪!?

有人从版本学角度推论《推背图》并非作于唐代,笔者不敢苟同。不错,宋代印刷术较唐代更为发达,《推背图》一类文本格式印刷起来更为便利,大范围流布的条件更为充分,但开其滥觞者,则是隋末唐初的俗讲变文写本,这在敦煌文献中有明确记载。如此,判断《推背图》作于唐初,也是合情合理。或说《推背图》中的图画为后人所加,这说法也是无稽之谈、门外之语。图、谶、颂三位一体,不可分割,共同构成《推背图》。金评本《推背图》中,除明夷一象插图为百分之百伪作周易天文历法密码系列讼卦,其余皆真品。《推背图》中的图,皆来自卦象,且作者多取为本象主题,如果不是作者手绘,或授命而绘,不识象通数的画手,是决然画不出来的。《推背图》画中人物服饰、发型、尽为唐式,也算一证(应由中国历史服饰研究专家定谳)。

再有,《推背图》第一象颂曰“自从盘古迄希夷,”有人(不知为何身份)据此说是宋太祖赵匡胤时所作,依据是宋太祖自称“希夷”。这实在可笑。唐宋两朝多数皇帝,尤其前期几位,确于三教中最尊道教,以致宋徽宗破天荒自封为“道君皇帝,”被金人生掳后遗笑千年。五代末至宋初,最有名的道教人物陈抟,与后周世宗柴荣及其部将赵匡胤确有过从,赵匡胤“黄袍加身”后确曾赐号陈抟为“希夷”先生,那就不可能再将此号反援归己。史籍中也未见宋太祖还有“希夷”的名号。其实,“希夷”明显是指代一个模糊不清的时间概念,李淳风用来指某个历史循环周期的终点,亦即下一个周期的起点,典出《老子》“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李淳风道士出身,自然熟悉这一祖典。

3、流变

笔者推定《推背图》原作在宋初遭人为改窜,而且是在宋太祖授意下,对此,已在书中于“明夷”一象译注中作了论证,一旦有宋之前的版本出土,即可定为铁案了。

万幸的是,《推背图》仅止于明夷一象的图、谶、颂被改窜,其余只是颠倒、打乱了卦序,实际、实质内容均被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使我们可以运用考古之外的办法将其复原,这个办法就是核实卦序、卦象和文辞。

明夷,一象三卦,由占筮国运的视角看,有明显窃国夺位的兆示,李淳风岂能视而不见!?谶、颂之辞,图像所示,必与此有关。明夷一象,恰值赵匡胤夺周立宋之时,事不关己,可以高高挂起;事而关己,则必成深忌——这才是赵匡胤必欲将这一象图、谶、颂抹掉,以赝品取代真迹的原因。而且,只篡改一象,不会引起世人过多的关注,不光彩的行为或许可以混淆视听。这种事,正史中不会提及,可能会成为永远破解不了的悬案。这种事情,历史上也太多太多了。读者自不妨回忆一下:汉末王允视司马迁《史记》为谤书,无法杀司马迁就残杀当时的史家,你想,一个权臣尚且害怕自己的丑行载诸史册,何况身为帝王者!其次,《推背图》涉及多方面学识,举凡天文、地理、星象、历法、宗教、方伎,经史等名句、术语、作者都是信手拈来,反映出他的博学多能且艺有专精。《推背图》行文,自始至终,辞气通贯,格调平易轻妙,是老笔出于自然周易天文历法密码系列讼卦,不学无术之辈无可穿之隙;一经改窜,必留斧凿痕迹,方家一望而知。

果真一部绝世奇书!《推背图》传为初唐钦天监令李淳风与相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