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周易密码 > 天文历法

原来我国十月历、十二月历、干支历原来可以这么精准

2024-01-27 11:03:55  人看过

原来我国十月历、十二月历、干支历原来可以这么精准

“原来我国十月历、十二月历、干支历原来可以这么精准,计算方法可以这么简单”

关于历法历元、天干地支的形成、十月历、十二月历、干支历、五运六气模型的详细计算和天象规律#干支纪日#

近期会在B站更新详细讲解视频,欢迎交流,不当之处,恳请斧正,感谢阅读!

(你如果一时半会看不明白很正常,这是我至今总共花了15年研究总结出来的内容,有时候连我自己过一段时间不去看,都容易遗忘。如果你有兴趣、有问题请记得联系我,这种文章就是为你准备的,如果想要深入研究透彻必须得多用“虚拟天文馆”观测和手动校验,文章后面会有软件设置的截图)

抛砖引玉:

到底是约在公元前1000年以前,历法的传承出现了严重的断代,导致核心算法失传了?

还是这仅仅是我误打误撞的最新发现,古人完全忽略了这个简单的步骤?

什么是自然历法的天象上的“历元”呢?

历元通俗来说,就是人为把一个特别一点的天象确定为历法的初始点,后面再根据这个历法的初始点做加法,如果需要计算复杂的东西,就再进一步用距离初始点累积的基数,做加减乘除干支历法,最终的目的是:确保计算结果和自然现象吻合,以便于使用。

比如,古人用节气确定冬至附近属于子月,这个仅仅适用于我们北半球,这个时候,北半球太阳照射角度大,辐射小,而下半部分的南半球,正好处于照射角度小,辐射大的时候,显然,这个同一个时候北半球的子月,在南半球理应是午月,相对来说,他们那边正处于夏至节气附近。除此以外,如果北京时间白天的午时,正对地球另半黑夜的地方,自然是子时

所以,北半球子月时,南半球怎么办?当然是需要参考当地经纬度,修改历法啊,这里的子午月,颠倒一下就符合自然了。

其实“特别”的天象和“人为”确定,本身就有着主观成分,要符合自然规律,人体经络规律,就需要长时间的总结,尽力做到具有共通性、关联性。还好我们生活处在北半球,古人早已经总结出很多规律,如果是生活在赤道附近,1年内有2次太阳直射的时间点,干支历法都不知道要改成什么样。

我国历史上的历法的历元、干支纪年呢?

我国历史上能查阅到的文献,关于历法的历元、干支纪年,是一笔糊涂账,比如,从王莽推行干支纪年开始,至今,没有谁能把历元、年干支的原理说得很通透。历元的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是一个千古之谜,比如黄帝历、道历的历元天象如何,我研究后,都对不上。又比如甲子年,什么是甲年?什么是子年?前者大多数解释都不太符合实际情况或者干脆没有解释,后者地支倒是公认和木星有关,然而,存在误差,汉代刘歆提出超辰,计算结果又不太准确。更别说中医《黄帝内经》的五运六气了,这个如果解释不清楚,中医、易学如何能发扬光大?难免扣上到迷信、玄学的帽子。

不过,在干支纪年之前,还有太岁纪年,比如水族无润历法(观象授时历)原来我国十月历、十二月历、干支历原来可以这么精准,比如十二月历法,甚至还有十月历法,据目前历史文献看,说是因为太岁纪年不准而淘汰了。真的是这样吗?历史真的就准确无误,没有遗漏,完整的保存了真相吗?看完后面的内容,你心里面就有数了。

提前透露给大家,作者本人经过研究。结论是:1要么约在公元前1000年以前,历法的传承出现了未知原因,导致核心算法失传!2要么是我误打误撞的最新发现!我国彝族十月历、十二月历、干支历原来可以这么精准,计算方法可以这么简单,三种历法适用三种不同现象,不太可能是巧合!然而,能参考的文献多数年代是在汉代,这让我有点小郁闷。

历史历法的历元回溯和疑点

详情可见拙文《黄帝甲子历元研究》

“黄帝甲子历”黄帝始为历元起辛卯原来我国十月历、十二月历、干支历原来可以这么精准,-2609年1月10日,辛卯年甲子日冬至初一,JD:;

“颛顼历”高阳氏起乙卯,-365年2月9日,乙卯年立春初一乙卯日,JD: ;

“太初历”汉作太初历元以丁丑,-104年12月24日,丁丑年冬至初一甲子日,JD:;

这些历法虽然有历史可查,然而,疑点有四:

1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的初始历元无法回溯。

2干支与天象的误差明显,还不能很好的修正,只能反应节气和月相。

3不能解释干支、历法的数学、天文原理。

4不能解释五运六气的数学、天文原理。

回溯到甲子年甲子月甲子以及历元的看法

我国历史上的历法,按目前的算法回溯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是很难实现的,而更重要的是历元在历法里面的原理,历元最关键的是日,而不是年,年可以用10个天干、或者12个地支、或者60个干支表示(虽然年干支经过我研究出来的算法,能反应出天象,不过不是重点),重点是需要有一个能连续不断记录日干支的动作。

历元也只是在某一个相对静态的时间点的局部性的结果,是一个历法的初始点、归零步骤,可以用每一年的任意时间点作为某个历法的历元,后面连续性、系统性的使用这套历法,就很合理。

比如:设置1962年2月5日当做历元,开始归零计算,这一天干支纪日是甲戌日,木星和太阳的关系是天干的甲年,木星在立春后的节气上,是地支的寅年,用这一天开始,依次后面就是甲寅年,乙卯年….然后,又比如用1961年12月23日之冬至作为历元,当天就是癸干年寅支月,变成了纪年癸寅,而过了36天以后,还在丑月内,此时木星在天象上变成了甲寅,接着在1962年内,年干的天象会从癸寅——甲寅——乙寅…等等变化,看出问题了吗?没错,如果要用干支纪年,天象上会有少数的特别情况,解决这种情况就得有所选择性。

可以不以非要用上历史上的某一个时间作为历元?

当然可以,而且还有好几个冬至初一甲子日的时间点再选出来一个木星也在附近的,看似很完美,不过问题是:因为距离如今太过于遥远,累积的日干支基数太大,要命的是而年支的置闰天数约在2124*361天,就需要矫正一下,怎么搞都是一个特别费力的事,非常麻烦,还容易出错。

所以,我的想法是:根据当时生活所处时代的天文背景,可以效仿古人,人为确定历元,正余闰等。

如果是还原了失传的算法,古人如何能发现呢?

如果我研究出来的东西确实是还原了失传的算法,古人要发现的这些,得经过几个过程:1需要建立观察天象的标准物,比如需要起码3个大柱子。2形成文字或者画图案。3需要有专门的人或几代人,花10-60年就能研究出来(得知一年365.xx天,木星公转4332天左右,朔望周期等)然而,要了解土星起码30年起步。

虽然,总结出来的算法与历史文献记载的古四分历有着明显的区别,精度很高,步骤却很简单,古人设计历法不太可能想不到。哪个文明最有可能呢?古蜀国?

古人发明干支、十月历法、十二月历法的意义呢?

原来我国十月历、十二月历、干支历原来可以这么精准

古人发明这些,如果仅仅是知道一年365.xx天和月相朔望29.53天、节气,会自然形成阴历、阳历、阴阳合历,再在朔望月29.53天的基础上发明30个符号,分别来表示阴历初一、初二…就行 ,完全不需要有60个干支,更不需要有36天1个月的十月历法,还有30天1个月的十二月历法,像西方的历法,用数字表示阳历岂不是更加简单实用?顶多再把阴历加进去,大功告成,干支根本不需要出现在历史的舞台?

只有进一步让历法能显示出其他天体规律,比如木星或其他天体的规律,就必须发明60甲子,必须用360日去换算。

关键换算方法如下图:

我国历法简介

十月历(年月建没有地支,只用天干,一年十个月,每个月36天)

十二月历(年月建没有天干,只用地支,一年十二个月干支历法,每个月30天)

干支历(现在民间一直在用的历法,到处可见,疑点重重)

阴阳合历(阴历反应的是月亮的月相,阳历是反应太阳的节气,和现在的干支历结合到一起了)

(咋一看,以为这么多历法,是不是画蛇添足了?其实并不是,恰恰每一个历法,如今都很实用,各个历法都是各自表示最擅长的天文现象)

十月历原理

1:年月只用天干,不用地支,注重木星和太阳重合的十个位置,连续纪年。(要用到节气时,只需要增加5-6天的过年日就能知道节气,而五运六气的五运是不需要这样增加过年日的)一个连续完整10年周期纪年:10*359=3590天

2:每年360-1天(进1天),每个月36天,每年第一个月固定是甲月,72天一个五行季。每个月的叫法或者五行,有些不同,比如彝族用动物代替,或者分公母,其实,是一回事。

3:比如甲年开始;360-1天后是乙年,乙到甲,相差1,1年后的计算公式是:1*360-1=360-1=359天,所以359天以后到乙的位置,属于乙年;两年后是丙年,2*360-2=2*359,718天以后是丙年,3590天一个10年的周期结束,约6000年内几乎无误。

十月历为什么是36天1个月?还有过年日是干嘛?及天干来历

1:固定36天一个月,是因为能反应太阳的相对位置的天体里面,只有木星和太阳的相对关系是每年(间隔359天后),比上一年的时间稳定的增加了36天,木星和太阳的相对位置周天360°可以用这个规律360/36=10个宫位,总共跨度10*359天,这应该就是天干的来历,也是十月历一个月36天的原理。

2:然而359天一换算一个年干,久而久之,必然会与节气不符合,不方便日常使用,这个时候可以每年增加5-6天的过年日,还能知道节气(这个步骤就让本来可以连续的年干少了5-6天),这是进步的结果,不过,久而久之,十月太阳历连续记录的算法,如果被遗忘或者失传,十月太阳历,就彻底变成节气历了,好处就是,更方便使用,更利于传承。不过,也看不出什么影响,还能和节气吻合。可惜就不好反应木星和太阳的关系,关于天干的谜团也很难解开了。

3:好比,它本来是一把有铭文的宝剑,只是一直家传用来切菜,铭文都磨损得快看不见了。

十二月历原理

1:年月只用地支,不用天干,注重木星在节气的十二个位置,虽然在乎节气,却不是以365.xx天为一年换算年支,而是以360+1天换算年地支。木星公转约4332天,4332/365≈11.86年,这样木星与年支(也是木星与黄道、节气的对应关系)的对应关系,仅仅几十年以内差距就非常明显了

2:一年360+1天,每个月30天,每个以某个起点正好是木星和节气点重合的±15度内确定月份,南半球颠倒过来,在子月的位置属于子年;360+1天后是丑年,丑到子,相差1,1年后的计算公式是:1*360+1=360+1=361天,所以361天以后到丑的位置,属于丑年;实际计算直接用361,木星公转周期4332天,4332/12=361天。约1000年内,岁差影响可以忽略。

十二月历为什么30天1个月呢?及地支来历

1:因为,能反应黄道节气点的天体里面,只有木星是每年(间隔361天后),比上一年的节气位置移动了精准的30°,节气周天360°可以用这个规律360/30=12个宫位,总共跨度12*361天,这就是地支的来历,以及一个月30天的原理。

2:遭遇和十月太阳历类似,本来这个可以精确反应木星在黄道上的位置,为了方便使用,方便传承,和节气吻合,变成365.xx天,关于地支的谜团也很难解开了。

干支历原理

1:干支历法,重点不是干支纪年,而是干支纪日,在记录的层面上,必须连续不断的记录日干支和连续不断的以某种形式记录年份,就行了;在计算的层面上,务必能还原出精确的十月历的天干年和十二月历的地支年,进一步就能准确的推算出天象。

2:记录方面,年月都可以用干支,可以脱离节气,每隔360天换算1个纪年干支,每个月30天,每5*360天月亮会准确无误的回到5年前的类似位置。

3:五运六气主要就是用得这种历法,并且还用到了十月历(不用过年日,五运经天图)和十二月(不用过年日,六气)历来解释运气学说(关于《黄帝内经》的普遍观点是:不是某一个朝代,某一个人写的,是多个朝代多个人写的,我也很认同)

4:实际还可以和现在普遍使用的节气、阴历整合到一起。

效果演示

1962年2月5日,儒略日JD:(有趣的是这天的金木水火土日月齐齐汇聚到一起)

这一天的自然真实干支是:年干是甲,年支是寅,月干是甲,月支是寅,日干支是甲戌,

简单写成:甲年 甲月 甲戌日初一 (十月历写法)或者 寅年 寅月甲戌日初一(十二月历写法)

或者更详细的写法是:

纪年甲寅、纪月甲寅、纪日甲戌,十月历年干在甲、十二月历年支在寅。(第二年360天后换成纪年乙卯...359天以后换成十月历年干在乙,361天以后换成十二月历年支在卯,其他年份依次类推)

因为:300多年以后同样是纪年甲寅、纪月甲寅、纪日甲戌的时候,十月历年干却是在乙,十二月历年支却是在亥,纪年甲寅是负责记录的,换算出来的十月历的乙年和十二月历的亥年才是真实的天象,这个不是误差,真正的误差约从2022年开始的1002年后的时候,就得考虑再修正(置闰)如果不这样严谨记录的话,要不了多少年,围绕360天换算的方法,就失传了,干支想要精确的反应天象几乎就不可能。

效果呢?比如,这样换算以后,知道十月历年支在辰,在不考虑进入辰月节气时木星还会稍微多运行一丢丢,理论上,辰年辰月附近,必然会出现木星和太阳重合到一起,多少天以后木星会开始视觉上的逆行(十月历36天换算一个月干,359换算一个年干的历法)

预测明年2023年木星什么时候会逆行?随便拿一个2023年4月20日的JD:.5来算;1962年2月5日20:00,JD:。-=22,353天 22353/359≈62(年)62-60=2

1962年是甲年,甲+2=丙(年)62*359+=2,459,959(JD)=2013年1月15日进入丙年,丙年是216天以后木星会逆行,2,459,959+216=2,460,175(JD)=2023年8月19日木星会开始逆行。

那么今年2022年呢?上面已经知道2023年1月15日是丙年了,那么今年2022年自然就是乙年,直接用2,459,959-359=2,459,600(JD)=2022年1月21日进入乙年,乙年是180天以后木星会逆行,

+180=2,459,780=2022年7月20日(木星开始逆行),今天已经7月22日了,木星已经开始逆行2天了。

五运六气

1:详情可见拙文——《破译干支历法和五运六气》

2:重点讲五运“五运经天图”的模型原理;而六气比如“潮汐现象”“木星、太阳对地球气候的影响”有其他很多相关科学报告,由“潮汐现象”自然可以想到木星、太阳的相位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3:木星和太阳共同对地球气候的具体影响(对地球气候影响最大的天体根据计算,第一是太阳、第二是月亮、第三是木星,这个研究方向需要有一个标准,用360天左右的时间模型去研究,可以得出5个相对标准的木星和太阳的关系,还有很标准6个木星在节气点上的关系,我国《黄帝内经》里面的五运六气,主要就是这种模型框架。如果用365.xx天去研究就很难,好比用360日是相当于一个公倍数,能降低统计结果的难度,而用365.xx日就很难找到时间上的规律,自然会增加统计结果的难度)

引用原文

鬼臾区曰: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子午之上,少阴主之;丑未之上,太阴主之,寅申之上,少阳主之;卯酉之上,阳明主之;辰戌之上,太阳主之;已亥之上,厥阴主之。不合阴阳,其故何也?

岐伯曰:昭乎哉!问也。臣览太始天元册文,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黅天之气,经于心尾己分;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素天之气,经于亢氐昂毕;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所谓戊己分者,奎璧角轸,则天地之门户也。

实际上目前的情况,远远与古人的描述情况相差甚远!而且,古人描述的情况也只是十种天象之一。

天干合化

原来我国十月历、十二月历、干支历原来可以这么精准

甲己年土运,乙庚年金运,丙辛年水运,丁壬年木运,戊癸年火运。由上面的内容明显可以看到,每隔5年一共有5种情况,分别用五行代替,因为第一年是甲年,木星逆行的时候是十月历的五行季节里面的土季,后面4种为了区分开而又和第一年关联上,依次用土金水木火的顺序对号入座,这里的五行,更多的是模型上的5种代号,暂时没发现有什么实际的事物可以对应。也不存说丙辛年化水,这年雨水多之类的,并不是这样。

太过不及

太过不及是辅助解释五运六气的标准静态模型,或者平均值,天体向这个点运动过来是太过,向这个点远离是不及(参考汽车向你开来的鸣笛声音和远离的鸣笛声)

总结五运六气

这是一个比较大的模型,是明显有一定的规律的,不过,也没有那么神奇,就用最直观的“潮汐现象”来说,根据月相关系,当地子时如果是涨潮峰,那么到了午时必定也会涨潮峰,子午时的相位都是在一条线上,这很容易理解吧干支历法,然而,某些别的地方会因为所在地理环境不同,港口的形状不同,而具体涨潮峰时间推迟或者提前。

那么木星、太阳等天体自然也会受我们所处地理环境位置的不同而有一些差别,那么自然,五运六气的模型不会是绝对的通用,并且,天体对地球的影响是时时刻刻都在影响,长一些的时间里面,比如用年的单位来说,自然用大一些周期的天体,比如木星、土星来总结概括比较合适,进一步呢,这些天体在5或6个标准模型位置内相对方便总结,实际情况呢,多少都不是100%都在5或6个标准模型位置,因为天体是不停在运动的,是一个量化渐变的过程,很难有100%符合理论的模型,所以,所以五运六气的模型理论准确性粗略估计在30%最多60%之间。

那么要得出科学的结论,应该是这样,某甲子年的模型在内经是XX运司天,XX气在泉,这种年份里面,一般比平时的年份,最高气温平均多出0.5-1°,或者最低气温平均多出0.5-1°,对应人体经络、药方配伍需要适当调整,这样比较能符合实际情况、符合科学。

如果结论是:某甲子年XX运司天,XX气在泉,这一年什么水灾、旱情、灾难要多,除非是已经有大量的可靠历史数据,不然,这样说就是在传谣、给中医理论抹黑,对中医的发展起不到太多正面的效果,反而容易引来质疑声。

其他问题解答

之前整理出来的水族无闰历法是有效的,只是年干支,我个人觉得太复杂了,存在难以解决的闰的问题,而且水族无闰历法,是属于十二月历,年月不需要天干的。

好在现在这些搞明白以后,都不是问题,看怎么取舍,可以灵活运用。

虚拟天文馆设置图:

照着图片这样设置就可以很好的使用了,没有7+28的资源包可以在我的帖子——《虚拟天文馆星空文化资源分享》第8楼下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