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周易密码 > 天文历法

(李向东)什么是24小时计时法?

2023-12-19 20:02:00  人看过

(李向东)什么是24小时计时法?

请用天干地支表示一天24小时(高手进)

子时——晚11点钟到凌晨1点钟; 丑时——1点钟至3点钟; 寅时——3点钟至5点钟; 卯辰——5点钟至7点钟; 辰时——7点钟至9点钟; 巳时——9点钟至11点钟;

午时——11点钟至下午1点钟; 未时——下午1点钟至3点钟; 申时——下午3点钟至5点钟; 酉时——下午5点钟至7点钟; 戌时——下午7点钟至晚9点钟; 亥时——晚9点钟至11点钟。

24小时计时法是从几点到几点呢?

24小时计时法是从晚上12点(0点)到中午12点。从中午12点开始历法干支纪时,时针转一圈需要12个小时,也就是24个小时。换句话说,一天=24小时。这种计时方法称为24小时计时法。

普通计时一般用“清晨”、“早晨”、“早晨”等来描述一天的时间从0点到中午12点;用“下午”、“晚上”、“晚上”等词来描述一天中从中午十二点到晚上十二点的时间。

24小时计时法和12小时计时法的相似性:虽然12小时计时法和24小时计时法在DU方面是不同的,但它归结为相同的两种使用的芷钟面。不管怎样,表盘上的12个数字都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你不使用下午和早上的显示器,所有的显示器都将在13点之前加上0,所有的显示器都将在12点之前加上0。

扩展资料:

24时计时法和十二时计时法不同点的注意事项:

1、24时计时法是从夜里12时(0时)开始到中午12时,时针走一圈是12小时,从中午12时(0时)时针又走一圈也是12小时,一共24小时,也就是一日=24小时。

2、12时计时法是用“凌晨”、“早晨”、“上午”、等来描述一天从0时到中午12时,这段时间里的时刻,用“下午”、“晚上”、“夜里”等来描述一天从中午12时到晚上12时,这段时间里的时刻。

3、24时计时法是用得最为普遍的计时法,24时计时法是广播电台、车站、邮电局等部门采用的0到24时计时法,按照这种计时法,下午1时就是13:00,下午2时就是14:00……夜里12时就是24:00,又是第二天的0:00。

4、深夜12时是一日的开始,1天的24小时又分为两段,每段12小时。从深夜12时起到中午12时叫做上午,再从中午12时起到深夜12时叫做下午。生活中通常采用这种计时法。

计算时间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中文数字的记时法,称为什么

阿拉伯数字

天干二四时辰对照表

(李向东)什么是24小时计时法?

首先说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个,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十二个

所以你是不是想问古代的时辰和现在的24小时是怎么对照的?

如果是这个问题的话:

子时 23:00~1:00

丑时 1:00~3:00

寅时 3:00~5:00

卯时 5:00~7:00

辰时 7:00~9:00

巳时 9:00~11:00

午时 11:00~13:00

未时 13:00~15:00

申时 15:00~17:00

酉时 17:00~19:00

戌时 19:00~21:00

亥时 21:00~23:00

请问要如何算出每天的天干数及地支数

天干地支

(李向东)什么是24小时计时法?

简称干支,是

夏历

中用来编排年号和日期用的。

历法用天干、地支编排年号和日期,天干共十个字,因此又称为“

十天干

”,其排列顺序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十二个字,排列顺序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

以一个干和一个地支相配,排列起来,天干在前,地支在后,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阳干对阳支,阴干对阴支(阳干不配阴支,阴干不配阳支)得到六十年一周期的甲子回圈。称为“

六十甲子

”或“花甲子”。我国人民过去就是以六十甲子循环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

天干地支这共二十二个的符号错综有序,充满圆融性与规律性。它显示了大自然运行的规律,即时(时间)空(方位)互动,和“阴”与“阳”的作用结果。

中国历法

包含了

阴阳五行

的思想和自然回圈运化的规律。

年:每个干支为一年,六十个干后,又从头算起,周而复始,循环不息。由甲子开始,满六十年称做

一甲子

或一花甲子。称为

干支纪年

法。

月:正月是由寅开始,每个月的地支固定不变,然后依次与天干组合;由第一年的正月丙寅月、二月是丁卯月、三月是戊辰。从甲子月到癸亥月,共六十甲子,刚好五年。

日:由

甲子日

开始,按顺序先后排列,六十日刚好是一个干支的周期。

时:由

甲子时

开始,但记时的地支固定不变,每天十二个时辰。

从已知的公历年份计算干支纪年:年份数减3,除以10的

余数

是天干,除以12的余数是地支。(公元前的年份则用58-“年份数除以60的余数”后计算)

也可以天干:年份÷10,得到的商不管,看余数,若余数-3得正,则按天干顺序往下数,得数即为天干顺序数,若余数-3为负,则+10,得到的数即为天干数,若余数为3,则为天干的最后一位,即癸。

地支:年份÷12,得到的商不管,看余数,若余数-3得正,则按地支顺序往下数,得数即为地支顺序数。若余数-3为负,则+12,得到的数即为地支顺序数,若余数为3,则为地支的最后一位,即亥。

把天干数和地

支数

合并起来,即为所求的干支年份。

(李向东)什么是24小时计时法?

如:2001年查

万年历

辛巳年

,算法为:

2001÷10=200……1,1—3=—2,—2+10=8,按天干顺序数到8,甲、乙、丙、丁、戊、己、庚、辛。第8位为辛。

2001÷12=166……9,9—3=6,按地支顺序数到6,子、丑、寅、卯、辰、巳。第6位为巳。

按照以上计算结果,把天干、地支合并起来可知,2001年为辛巳年。

天干地支是怎么计算的???一天24小时是 怎么表示的??子时是什么时候 从...

天干地支的计算

首先要知道,天干序数按:1(甲),2(乙),3(丙),4(丁),5(戊),6(己),7(庚),8(辛),9(壬),10(癸);地支序数按:1(寅),2(卯),3(辰),4(巳),5(午),6(未),7(申),8(酉),9(戌)(李向东)什么是24小时计时法?,10(亥),11(子),12(丑)。

(公元年数-3)/10的余数为干;(公元年数-3)/12的余数为支。

举例:2023年是什么年?

(2023-3)/10,余数是5,对应天干的戊;(2023-3)/12,余数是11,对应地址的戌。所以2023是戊戌年。

一天为二十四小时,古代正好是十二时辰,因此形成两个小时一个时辰的换算关系,具体为深夜23点到子夜1点为子时,1-3点为丑时,3-5点为寅时,5-7点为卯时,7-9点为辰时,9-11点为巳时,11-13点为午时,13-15点为未时,15-17点为申时,17-19点为酉时,19-21点为戌时,21-23点为亥时。

扩展资料

时辰由来

子夜时分(二十三点至一点),古代中国人民(天文学家或道家)仰望天空良久,忽然听得周围有细碎的声音,低头一看,原来是老鼠在活动。天长日久,古代中国人民发现鼠类出没频繁的时刻是子时。于是,子时便与鼠联系在一起,成了“子鼠”,并按一天的起始,排在属相的第一位。

农家以牛耕田,喂好牛是农家的大事。丑时(一点至三点),农家自会起身喂牛,牛与丑时联系在一起,便成了“丑牛”。

凌晨三点至五点,昼伏夜行的虎最凶猛,农家常常会在此时听到不远处传来虎啸声。于是,虎与寅时相联系,有了“寅虎”。

五点至七点,天亮了,兔子跑出窝,去吃带着露水的青草。于是,兔子与卯时相联系,便有了“卯兔”。

七点至九点,是容易起雾的时刻。据说龙能腾云驾雾历法干支纪时,大雾之中才会“神龙见首不见尾”。不过龙是传说中的动物,在现实中看不到,只有大雾蒙蒙之中,人们才会产生龙的幻象。如此,龙才会在辰时的雾中出现,龙和辰时相联系,便有了“辰龙”。

九点至十一点,大雾散去历法干支纪时,艳阳当空,体温不恒定的蛇从洞穴中爬出来晒太阳。蛇最活跃的时刻,便是巳时。在造字时,“巳”被画成了一条蛇的象形,“巳蛇”是天然地联系在一起的。

十一点至十三点,烈日当头,“烈”使人想到了人类得力助手之一的马。红鬃烈马是良驹,但它的性子就像午时的太阳一样火烈,马与午时相联系,就有了“午马”。

十三点至十五点,未时,骄阳已把草上的露珠晒乾,正是放羊的好时光。于是,“未羊”应运而生。

十五点至十七点,申时,太阳偏西,或者雨过天晴,天气显得清爽起来。这时候,猴子最喜欢在树林里玩耍啼叫,人们听到了,记在心里,便把这一时刻与猴子联系在一起,于是有了“申猴”。

十七点至十九点,酉时,太阳快落山了,家养的鸡该回窝了,农妇四处呼唤着,轰鸡入窝。这吃饭喝酒的时刻,也与家鸡入窝相连,于是就有了“酉鸡”。

十九点至二十一点,戌时,人们在临睡之前要巡视一番;跟随他们的,是人类的另一个助手——狗。巡视的时刻与狗联系起来成为“戌狗”(李向东)什么是24小时计时法?,恰到好处。

二十一点至二十三点,深夜可以听到肥猪拱槽的声音,主人很高兴。不过要想猪长得肥壮,还得起身为它添食。亥时,自然与猪相连,于是有了“亥猪”。

表示十二时辰的十二个字与十二生肖相结合,便有了: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干支的起源:由古代星象特点演化而来。

北极星在天空中被视为天地巡察天界的座车,北极星的斗柄随着天球周日旋转或周年旋转不断变更指向,斗柄所指为斗建,斗建之机将时间和方位的概念纳入了干支系统。

古代称日为十,称月为十二,干支又被称为“日辰”,即十日十二辰,“有事于天则用日,有事于地则用辰”。

古代天文学家观测日、月、五星运行,将周天分为二十八星区,用以表示日、月、五星所处位置,且通过观察星象变化来预测吉凶。

天文学中将黄道平面划分为十二宫,十二宫与二十八星宿对应,各有其属,所以一般认为干支学中的地支取象来源于二十八星宿的天文意象。

也有人认为干支是古代星官的名称,古人仰观天象,各月取一星象作为标志,这些星象就构成了十二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