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的基础前提:卦爻的“非字非数,即字即数”
数学的基础前提:卦爻的“非字非数,即字即数”
数学的基础前提:下定义
我们整天用数学,却忽视了一个数学的根本,就是基础前提的下定义。
数学的根本很简单,1就是1,2就是2。你说这谁不知道啊,这事还真不一定。
中国的古代的阴阳数理文化,难懂的麻烦之一也就麻烦在这个下定义基础之上,它不仅包括数学的这个基础,同时它还包括别的,这内容就多了。我前面探讨了伏羲先天八卦的非数非字,即数即字的问题,实际就是在说这个问题。
甲骨文的启发—卦爻的“非字非数,即字即数”是什么意思(一)
那么阴阳这个定义到底包括什么?下面慢慢展开来说。
图中英文注释,会造成理解的片面误解,以后谈,古文象的翻译存在问题
数学的一到三维简单特征
我们先确定一下一维、二维、三维的古典几何定义,这三个维度,其数学特征是可以向上或向下简单“穿越”,不用改变。
共同特征,坐标轴无限长,坐标轴有方向性,坐标的刻度可改变。这就够了。
中国古代崇拜的大致顺序
前几天的铺垫我们可以大致得出一个中国古代崇拜的大致顺序,这里面会有交叉重叠,但不影响文化的发展。因为存在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的问题。
第一阶段:相对混乱的动物图腾崇拜,例如黄帝部落的图腾是龙数学的基础前提:卦爻的“非字非数,即字即数”,他大战蚩尤的时候,找了一些部落帮忙,都是各种动物的图腾。当然,最终黄帝统一,龙这个图腾被广泛使用。
第二阶段:产生阳这个字,这个简单,祈求光明、美好,太阳崇拜的意思。这和龙崇拜交叉并存,并不影响。因为龙是氏族部落意义的图腾崇拜,龙是祖先。后来封建黄帝泰山祭祖,依然拜祭龙;而阳,这已经是哲学、文化意义的崇拜,这是办正事、办大事要拜的。
昨天说的甲骨文的阳,明显是祭祀太阳的意向。
古代的阴阳到底几维(三)—古代阴阳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二)
第三阶段:虽然当时没有文字阴,但是开始使用阴阳卦爻这种表达。
别忘了。从密码学考虑,它完全可以衍生出一种相对来讲,复杂一些的文字体系。
伏羲先天八卦至周朝,所有对应的卦爻名字居然没有考古发现,只有一个兑字,这说明,当时阴阳已经在用,口授心传,并无书面记载或尚未发现。传说有连山、归藏,但是未见。
从这个意义考虑,连山实际是发展的意象,归藏实际是收敛的意象。一对整体相对称的意象。这在当时完全可以没书,只有口传的意向。或者周易卦爻表示,乾就是连山,坤就是归藏。
最后孔子选择了连山意象,而老子选择了归藏意象。就像金庸笔下的九阳真经和九阴真经。
甲骨文的启发-先天八卦每个卦的名字为什么甲骨文中都没有?
周文王之前的甲骨文中已经出现六爻卜卦证据,周文王的后天八卦是重新定义八卦并将八卦与洛书一统,而《易经》实际是对前期使用的方式的修订、删改、汇总。《易经》之前,没有书这个概念,通常是辞、赋、序这类,最长的文章就是鼎文,最长的不过几百字。
《山海经》这也是后期的总汇总。思路是前人传承的,汇总中的修改、修饰是后人干的。秦始皇能烧的书并不多,吕不韦修订《吕氏春秋》已经“规范整理“了大部分,另类一些的就是百家争鸣的孔子、老子等写的已经算书了,这是烧的重点,有目的的统一文化。
伏羲先天八卦是汇总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的文化成果。这时候已经明白一种广义的对称性思想。有生就有死,有白天就有黑天,有晴天就有阴天,有山就有水,天地相对应。这些都是基于当时的客观的观察和思考。
这个阶段先天八卦还未能兼容洛书的数,而河图在黄帝时期演化为五行了,这从《黄帝内经》中可以看出来。
没有现代鬼神语意的古代中国
这三个阶段,阴阳很朴素。从甲骨文的鬼字来看,就是死去的人,埋在土里。尚无闹鬼之意。这和佛教传入以后的鬼意义不同。后来的甲骨文中鬼被加上衣偏旁,代表祭祀先人的意思,金文中还在用。
而妖这个字在金文才产生,甲骨文没有。古人的图腾绝对不是妖,古人很喜欢、很崇拜这些怪兽。山海经中的怪兽,多半是各地的图腾、怪异,也未可知。妖在当时是人间的狐媚、妖孽的意思,例如妲己。这明显是周朝的造字。后来图腾成妖,并被妖魔化,这是儒释道三家文化互相争斗造成的结果。
后来的儒家、道家的反叛力量丑化龙,才有龙纵水、害人的故事卜卦六爻,以前的龙威猛、凶悍,但是只干好事,例如帮黄帝打架;至于哪吒的故事,抽了龙子的龙筋,这时候的龙已经被拉下神坛,儒教已经走上神坛了。这实际是民间要造封建皇帝的反,才弄出来的隐喻。因为封建王朝,皇上贵为天子,也就是龙子。
而佛家需要建立自己的天宫地狱系统,又要与道家兼容不打架,把龙弄得不妖、不神,去管大海、深潭、江河、湖泊,负责水利了。也就是从图腾的地位给拉下来了。这在《西游记》中已经很明显了,师徒四人路遇道观,一般不太顺利,但也不得罪。唯独这个龙,从开头就多事,最后变成白龙马赎罪了。此时的龙依然无图腾的尊严。
殷商占卜的误解
殷商占卜,但当时无系统的鬼神体系,占卜的内容,多是争战、求雨、求吉之类的。
现代翻译出来的甲骨文依然存在看不懂一句话的语义的问题,实际有两个原则性错误供专业人士探讨。
一、当时没有书概念,所谓占卜、记录就是一段叙事。而一段叙事,用甲骨文,有时候一个字就足矣。弄一堆字在一起,反倒没法解释意义,因为已经不是一句话的意义。例如乙丑,鬼。这就说某个乙丑年,进行了祭祀先祖的活动。再多一个雨字,是当天下雨,再写一个吉字,当日祭祀占卜结果是吉。如此而已。一字一意。翻译甲骨文,如果组成句子,多半可能有问题。周朝的钟鼎文,表意尚且费劲,甲骨文还不具备文采飞扬的效果。
二、将划分六爻的六个数字穿插在翻译的字句中,这扰乱了句意。这六个数字,进行六爻分区,并不在句意里。
三、甲骨文与现代文字对照这种方式,实际是一种偷懒。一、语意已变;二、那是一个状态,而不是现代意义的一个字或一个词。就像非,这是与左侧半边的对称反向表达卜卦六爻,不一定是不的意思。左右对称的一种东西,就可以是非。洛书就非,九宫里面的广义对称,或者说可公度性。
以上都是非专业的主观臆想,由于甲骨可见证据有限,仅仅作为对专业人士的建议提出来,仅供参考而已。
殷商占卜,求个吉祥而已,就像现在饭店开张还得放点鞭炮,跟鬼神并没多大关系。因为当时还没现代意义的鬼神。也就是百家争鸣时期,鬼神不是干扰,不是主要文化问题。中国当时没有宗教文化的问题。也没有现在脑袋里面混乱的鬼神系统。
对孔子敬鬼神而远之的误解
孔子的敬鬼神而远之,绝非现代经过儒教处理后的语意。当时先人是鬼,能不敬吗?龙是神,太阳是神,皇帝是龙子,能不敬吗?但是要远之。怎么远,和商鞅套路一样,不法先古。打着复周礼的旗号,对当时的文化第一波下手的就包括孔子。按自己的思路,大幅删减诗经。之后才有吕不韦的下手。
荀子的善易不卜,实际就是说那东西传播文化有用,预测未来,还不靠谱。
老子一句”道冲或不盈。“就把占卜这事给否了。当时迷信半年,这是个重要的转折点,但是老子发现,这事没准。由于古人数理大一统的思路,这半年哪都好使。后来儒家做手脚,把这句翻译的乱七八糟,就没人说冲是上古的天文的字义。你可以查查古人怎么翻译的。而冲是上古天文最早使用的规律,夏至、冬至就是这么来的。老子说的意思的,冲,数理大一统想什么事都有意义,这不可行。
百家争鸣,实际是对先前阴阳文化趋利避痹的一次方向性大整理。
这就是甲骨文的神字
当时与鬼神有关的
而神在甲骨文中是闪电,这是代表对天的敬畏,至金文加上祭祀的象征,衣字旁,明确了祭天的意思。神在佛教传入前是天、大自然的意思,这是老子道家思想的表达;有妖之后,是和妖对抗的正义力量。
年,甲骨文中无妖意,是禾苗下的人,和田下面的人(鬼)有区别而已。怀疑是某个农耕部落的图腾,至金文,年有妖意了。后来才有驱赶年过年的传说,这个故事应该是儒家人讲的。
以上这些,导致中国古代,周朝时期的百家争鸣,很少有神、妖、鬼来搅局。这些东西的作用,对于当时的人来讲,无非是安慰、警醒人心罢了,没有政治目的,不垂涎统治国家的力量。偶有妖孽,人就可以解决了。敬畏天、敬畏先祖、敬畏当时意义的神、图腾,这是应该的,由于未知产生的崇拜嘛。而敬畏先人,这时候出现了小改动。
看看商鞅的《商君书》就知道在改变什么了。商鞅与甘龙的争议就是法古还是不法古的问题。而孔子号称法古,复周礼,实际并没法。
第四阶段:
周文王重新定义后天八卦,重新定义64卦。这是要去除殷商的一些不良文化影响。古人这种意识,影响后人巨大。
第五阶段:
孔子、老子、商鞅、墨子阶段,各取所需,各自表达,阴阳变得无形,渗入字里行间。周易,实际起到了传承文化的作用,但是之后便开始退出了主流文化。虽在封建王朝由于其艰涩难懂被奉为群经之首,但是其在文化领域中的指导意义数学的基础前提:卦爻的“非字非数,即字即数”,已经被后来的各种思想所代替,它已经被供起来。依然用爻说事,但是说的不是以前的事情了。别忘了,爻,非数非字,即数即字。用它说什么都可以,它本身就是基本的一种原始被历史淘汰的文字。但它的数理思想,却走进百家争鸣的各种文化里面。
小结
伏羲时代是汇总、归拢、再定义、统一表达,而周文王阶段是改造、更新、确认、再表达,秦始皇完成再汇总、统一发布。汉朝开始重视儒家学说,而道家学说产生道教,成为制衡力量,这样才把中华文明的阴阳文化,源远流长的根基打牢靠了。
中国古代,神崇拜、图腾崇拜、占卜,都是基于一个向好的前提卜卦六爻,这是百家争鸣最关键的共识,这也造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形成的底蕴里面,没有现代意义的鬼神文化,至封建社会后加进来佛教文化,才使鬼神丰富起来。
这个过程,与西方的古代文化形成的过程非常不同。大漠戈壁、喜马拉雅、长城天险、大海茫茫,一度使中国古代文明成为这个世界的世外桃源。直到鸦片战争打破这个宁静。
西方古代帝国的更替,其中部分带来的是宗教文化的更替,这也使东方以外的文化,现在还处于基督教文化或伊斯兰教文化等文化底蕴的范畴。
古埃及神话是图腾性质的,古希腊神话是将人变成神,而宗教文化,造神之后,教统治国家。而在中国古代,儒教从未取得统治地位,只能参政议政,没有决策权。从这一点而言,独尊儒术之后的儒教被称为教,属实被冤枉了。它从未形成真正的独尊,一直被封建王朝的帝王掌控。
中国古代的文化底蕴
古代中国人,意识到一个关键的问题,家国为大,人次之。无论哪种学说,都是家国为重。这也是百家争鸣的共识。
而西方的唯心片面侧重的是个人意识的觉醒,忽视了哲学的社会性意义。
老子当年把人的意识觉醒问题提出来了,但是管的还是楚国的大事,给楚王支招。儒家也提出来个人的问题,但是强调的是约束自己,反省自己。后来儒家的修德,几乎修的却是被儒教改造的老子的德,文化再次兼容。这和基督教生来就负罪、佛教的生来还前世的债的作用是一致的。
中国古代战乱频仍,祈望和平,这是共同愿望。秦始皇统一,交战双方一场战役已经动用百万之巨的战士,这在当时的世界史来讲,是空前的。二次大战的一场大战役才有这规模。所以中国人的文化里更追求和平。
周朝的武不武,矛也变柔了。这就是文化底蕴。
这些基础的前提,才会产生古代中国的大同文化。所以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才能和平相处,达成融洽。
而西方尚不懂武力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解决长期和平共处问题的关键,在于大同文化,而不是大统文化。
中国人从未怕过打仗,因为仗历史上打的太多了,所以中国人不好战,但从未畏战。一本孙子兵法,2000多年了,还够用,这就行了。
第六阶段
阴阳带有虚数了,也就是封建社会的鬼神文化了。
而虚数这个表达,是西方近代欧拉发明的。可以用它来解读老子的阴中的一部分。
甲骨文的启发,重点还是学习、探讨、研究先秦文化,这个阶段,以后简单说说就行了。
今天这一篇的阶段划分,历史书里没有,甲骨文书里也没有,仅仅是探讨,会有很多不同意见的。
写多了,明天待续。。。。。。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