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周易密码 > 太极八卦

练出的功夫却是大不相同的(深度好文)

2024-01-04 09:05:17  人看过

练出的功夫却是大不相同的(深度好文

一、走转时的前撑后转

八卦掌“以走为本”,转掌是八卦掌练习的基本形式,这似乎没有什么争论。但这看似简单的问题,内涵不同的练法练出的功夫却是大不相同的。转掌,就是围着一棵大树或圆心做圆周运动,那么我们的意念应该放在前手(圆心)上还是放在身上?多数人的练法是眼睛通过前手的虎口向圆心望去,此时你的意念是虎口前边的“圆心”。八卦掌走转时和形意拳的三体式一样要求“龙蹲虎坐三折身”练出龙虎之劲,这里的“龙”就是大龙脊柱。首先通过走转的“龙蹲虎坐三折身”,定住一个掌式通过长时间的转掌拉伸自己的筋骨,进而使自己的筋骨粗壮而有弹性同时肌肉放松不生浊劲,骨升肉降、骨肉分离。这个阶段主要目的就是定型自己的间架结构,我把它叫做身定阶段。身定就是技击时不管对方如何重拳打击,自己的间架结构都不能散。“身定”以后,就要把全身散乱之气聚拢在一起并最终能“敛气入骨”。既然要练出“龙虎之气”,“气随意走”八卦太极拳视频,意念就应该放在胯(虎坐)和大龙脊柱上,意念放在前手圆心上显然是有悖于此的。意念放在整个大龙上开始是有困难的,要分散难点、各个击破。首先要把胯坐下去,因此意念首先放在尾闾(长强穴)上,尾闾开始可以前卷,当丹田气有一定基础后,尾闾要下垂,变敛臀为溜臀。意念放在尾闾上坐胯拧腰,可以使“气沉丹田”。敛臀变为溜臀尾闾下垂,进一步使气沉脚底。这时重点练习的是下盘功夫,要的是松沉。在练习下盘功夫同时或下盘有一定基础后,重点就要转移到中盘功夫。通过下沉桩等掌式,两手前撑与命门或神阙(肚脐)形成对拉争力,打通神阙、命门和丹田的通道,补充自己的元气。这时元气的聚集点就沿百会和会阴的连线(人的中脉)上移,汇聚于神阙和命门的中点玉环穴,逐步由“身定”变为“气定”。(我们一门有直接揉玉环的内功练法)

接着可以通过双撞掌,通过双掌前撑与后背夹脊穴对拉形成争力,意念放在夹脊穴以打通夹脊穴,然后再上行打通后脑玉枕穴。也可以先打通玉枕穴再打通夹脊。打通玉枕穴的方法是前手坐腕立掌前撑,与后脑形成对拉争力,同时眼神由前手虎口外内收于双眼,采集光线入颅内聚焦于后脑并沿督脉略下行,与通过尾闾(长强)、命门进入体内的上行真气在夹脊相交,打通督脉三关进而打通督脉。这里聚焦于玉枕的光能量之所以要略下行,是为了避免头部意念过重血压上升。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在走转过程中,不管哪种掌式前后手或并列双手(如下沉桩、双撞掌)都要前撑,为的是增长内力还有指力,而带领全身走转的最终是脑后。八卦掌拳谱有“以头为旗,三盘合一”说法八卦太极拳视频,这里的旗杆是大龙脊柱,旗子就是你的头。所以八卦掌走转最终是后脑朝前领走,身体拧转一百八十度走转,也就是“前撑后转”。在八卦掌走转时如此,换式时亦是如此,即头与运动的手(掌)始终形成对拉,是后脑带动手和全身运动,同时目光随意念而行,心与意合、神意想抱。这种练法久练的结果就是形成一种本能,只要身体一动,头部始终在前手的后头。不会出现技击时门户大开的现象。

二、技击时的前听后化和前接后打

“前撑后转”的练法对技击有没有作用?我们一门有一个信条:怎么用就怎么练。因此转掌的练法与技击时的使用是统一的。我们一门蒋馨山师爷传有八卦太极拳。八卦太极拳脱胎于杨式太极拳,因此拳架、推手等深受杨式太极拳影响但又不同于杨氏太极拳,不同之处就是加进了不少八卦掌的步法、身法、手法。特别是蒋师爷文革后将武当剑的技击思想糅合进八卦太极拳里,使本门的八卦太极拳在技击思想与练法上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有兴趣者可参考我和师弟吕中兴的拙作《风格独特的蒋传武当八卦太极拳关朝、吕中兴》,文章附于后边。我本人技击实战经验不算丰富,仅将自己的一些理解体悟写出来供大家参考。

1、推手练习不是目的,它只是达到懂劲的一种训练手段。实际使用中,推手、断手、散手要结合起来使用,以战胜对方为根本目的。

2、太极拳与形意拳一柔一刚,技击思想根本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在技击时都是护住自己的中线而进攻对方的中线。因此在防守时都是打阵地战,不使对方能够移动自己的中心(重心),即守中、用中。太极拳的技击理论主要依据于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其中一个要点就是“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即在推手中所使用的八法五行十三势都是以己腰为中心,上肢大臂为半径画出一个虚拟的圆,将对方的来势沿圆的切线方向化掉,圈内打人,圈外发人。对方来劲左重则用左手向左沿圆的切线方向化掉,右手可以借力打力发放对方,反之如果右重则反过来右手向右引化。这个过程下肢主要起支撑作用,也就是在以腰为中心的阵地战中守中用中,虽然左右脚有虚实变化,但要立身中正,中线一般不变。

和以《太极拳论》为依据的上述推手方法不同,当对方不管是重拳攻击自己的头部时还是推手发放自己练出的功夫却是大不相同的(深度好文),以宋唯一武当剑技击思想为指导的推手方法不是“守中”、“用中”,而是当对方进攻力线指向自己的头部、胸部中线时,以前手(或身体任一部分)接触点为旋转轴,以头为旗的身体大龙脊柱“前撑后转”,使对方进攻目标突然消失,在不改变对方进攻方向(使对方听不着劲的变化)同时真正“引进落空”。在这里的“前撑”就是太极拳的掤劲。在技击中对方进击自己的中线时不是守卫自己的重心而是移动自己的重心——“移中”、“旋中”,“左重则右转,右重则左旋”,左右旋转同时旋转一侧手发力,打击对方肋部、侧脸等薄弱环节,“备孤击虚”,或把对方发出去。在整个推手过程,前手(接触对方点)主要任务是听对方劲力,而化解对方劲力不是靠前手,而是后边身体的移动、旋转,不仅靠腰,还包括步法、身法。如果你的身法能练的可以升降拧转,则还可以同时用升降拧转来“空”对方,有点类似于小梅威瑟的拳击方法,“电擎昆吾晃太阳,一升一降把身藏。”。我们把这种推手方法称作“前听后化”。

3、推手练习的目的是练习自己“听劲、懂劲”的能力,是手段不是目的。如果对方使用拳击、散打等技击方式,则“前听后化”就变为“前接后打”,也就是前手接对方来拳,用推手练出的“听劲”能力掌握对方劲力动向、控制对方重心、引导对方产生判断错误。而用后手打击对方。

这里可能有武友有异议,即拳击或现代搏击出拳即回,太极拳那套“粘黏连随”根本用不上。我们是这样理解的。接手的目的是控制对方并引导对方,在旋中、用中同时带动后手旋转发力或直线发力,接手同时即打击对方,“接打合一”根本不给对方反应的时间。即前手听对方劲力,后脑带动中(大龙)旋转,引进落空。针对敌我双方相对位置的不同,接手分为外接、内接,对应不同的“后打”组合方式。前接的作用就是在接触的瞬间要听出对方劲力并能控制对方,同时你的身法、步法要快于对方,才能用整体发力“后打”。

我们一门所传承的程派八卦掌(来源于董海川刀形八卦掌)和剑行八卦掌(来源于宋唯一的剑行八卦掌)其落脚点最终都是枪械而不是徒手搏斗。徒手搏斗体重、力量对技击效果影响是比较大的,而持械技击体重、力量的优势就没有那么大,更不要说倒地后使用巴西柔术等对器械根本不可能。所以现在习练传武者必须了解两者的区别而做有针对性的练习。比如持刀剑对打,两人间的距离感与徒手搏斗时的距离感相差很大,而我们平时转掌转的圈大小前辈是针对器械使用设计的。如果针对徒手搏斗,要想贴身紧逼,你的步法、身法训练就必须有相应的练法变化。我们一门在转圈练习的步法上不是意念放在脚上“身随步走”,而是“步随身换”,即用身法带动步法,用“丹田”带动全身。所转圈子很小,一般直径也就是50--60公分,再加上“前撑后转”练法,就可以接手后紧贴对方身体旋转自己,利用旋转发力接打一体“前接后打”,即前手接对方攻手同时以接点为轴前撑防御并听对方劲力控制对方,后脑引领全身旋转用后手整体发力打击对方肋部、侧面等薄弱环节或正面接手用穿掌等手段穿鼻刺孔插眼,整个过程接手和旋转身体以及后手打击对方要害三者一气呵成八卦太极拳视频,只有一,没有一、二。实际国外拳击也有类似练法,比如小梅威瑟。附上一段《拳击环绕步技术详解,让你知道如何击打!》视频,有助于理解上边所述,方法类似但路径不同。

总之,八卦掌要练用一体练出的功夫却是大不相同的(深度好文),要针对规则、对手练法制定自己的练法,与时俱进,练时“前撑后转”,用时“前听后化”、“前接后打”。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