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记忆)北京故宫建筑群的核心建筑之一
(蒙古记忆)北京故宫建筑群的核心建筑之一
北京故宫养心殿位于内廷后三宫的西侧,西六宫的南面。养心殿,作为故宫建筑群的核心建筑之一,初建于明代嘉靖十六年(1537年),已将近500岁。从清代雍正皇帝开始,养心殿取代了乾清宫的“寝宫”地位,先后曾有8位帝王在此居住、办公,是清帝国名副其实的“政治决策中心”,见证了内政外交的诸多重大事件。2015年12月,养心殿启动了百余年来首次大修,距离养心殿上一次局部维修,已过去了35年。 2018年9月3日,北京故宫博物院正式启动对养心殿的修缮,预计2020年故宫600岁生日时对外开放。
养心殿占地面积7707平方米,包括养心殿、工字廊、后殿、梅坞等18座建筑。养心殿与军机处、御膳房组成完整的功能群体,是清代紫禁城使用率最高、修缮最为频繁的建筑群。
清朝共十二位帝王坐北朝南办公室九宫格风水布局,八位曾在此居住执政。殿内目前保留着雍正以后各时期的原状陈列。由于历经“八代帝居”,顺治、乾隆和同治三个皇帝逝于此处,养心殿里留下了清朝皇帝的大量痕迹。这里有雍正披星戴月批阅奏折的西暖阁,有乾隆存放书法珍宝的“三希堂”,还有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东暖阁。
乾隆帝晚年朝服像,他是在养心殿居住时间最久的皇帝
长期以来,养心殿都是紫禁城里新鲜玩意儿的试验田。雍正年间,它第一个安装了进口玻璃窗。乾隆元年(1736 年)一年内,郎世宁等为养心殿的 6 个位置绘制了 8 幅西洋风格的通景油画。1921 年,养心殿安装了紫禁城第一部外线电话,15 岁的溥仪坐在暖阁的炕上,给北京的社会名流挨个打骚扰电话。另外,这里很早就铺设了彩绘瓷砖和西式木地板,养心殿随着帝王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养心殿名字出自孟子的“养心莫善于寡欲”(《尽心章句下》),意思就是:“修养心性的方法,没有比减少欲望更好的了。”养心殿南北长约63米,东西宽约80米,占地5000平方米。在养心殿西暖阁中,还有乾隆皇帝的书房“三希堂”,内藏晋以后历代名家一百三十四人的书法作品,包括墨迹三百四十件以及拓本四百九十五种。
养心殿全景
养心殿建筑布局
养心殿为工字形殿宇,正殿7楹,后殿5楹。正殿内明间上悬雍正御笔“中正仁和”匾。宝座后屏两侧各开一门,左曰“恬澈”、右曰“安敦”,门通穿堂,可达后寝殿。墙南侧各开一门,通东西暖阁。东暖阁,又分前室、后室。前室2间,东室设前后宝座,为同治、光绪年间太后垂帘听政之所。后室2间,东1间小室,为供佛之处,西向室内有床,为皇帝斋戒时的寝宫。西1间虚分两室,西室原有匾曰“随安室”;中室原有匾曰“寄所托”,清晚期改曰“寿寓春晖”。西暖阁,亦分前室、后室。前室西为三希堂,其北有小门通勤政亲贤殿。前室东为夹道,有门通后室。后室西为“长春书屋”,东为“无倦斋”,乾隆还在后室设仙楼建佛堂。西暖阁西墙稍北辟门,接西耳殿“梅坞”。
养心殿建筑图
西面布局
乾清宫前西出月华门,为西一长街,门正对面为琉璃随墙门——遵义门,又称膳房门。进门正对面为黄色琉璃照壁,其后为养心殿第一进东西横长的院落,院内西侧、东南、东北墙根下为连檐通脊的廊房3间,共34间。建于乾隆15年,为太监的值房。
故宫“遵义门”:“遵义”,二字语出《尚书》“无偏无陂,遵王之义”。
遵义门内的琉璃照壁,黄色壁身、彩花饰,中心图案为鸳鸯戏水,下部承以汉白玉石雕刻的须弥座。遵义门里面是一个狭长的院落。院落东西两端建有值房。
南面布局
南面正中为养心门,坐北朝南。歇山顶黄琉璃瓦门楼,门外有一东西狭长的院落,乾隆十五年(1750年)在此添建连房三座,房高不过墙,进深不足4m,为宫中太监、侍卫及值班官员的值宿之所。现为宫廷原状陈列。
养心门对面,有一块巨形九龙玉璧。皇上每天处理政务的时候,一抬头就能看见。 寓意为“面璧(壁)思过”。这就是提醒皇帝,每天都要思过、自省。
玉影壁
进门为木照壁,牌楼式,中间为隔扇门可开启,平时不开只有皇帝进出养心殿的时候才开。
绕过照壁是养心殿的正殿,南北长63米余,东西宽近80米,面积5000平方米。整个院落分前院(养心殿前殿)和后院(后寝殿)。养心殿建筑平面呈工字形,分为前殿、后殿。前殿面阔、进深各三间,前接抱厦六间。前殿用于听政理政,后殿面阔五间,黄琉璃瓦硬山顶,作生活寝宫,中间有穿堂走廊相连便于往来。 养心殿歇山顶,上覆黄琉璃瓦。宽36米,深12米,结构上分为三大间,正殿明间和东西次间,明间和西次间前檐接建抱厦,东次间窗前宽敞开阔。
正殿
主要建筑
正殿面
正殿面阔7间(36米),进深3间(12米),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正间和西次间、西稍间前出卷棚悬山顶抱厦,正中三间为一敞间,御座之后的屏风两侧,各有挂帘小门一个,分别写有“恬澈”、“安敦”二字, 由此穿过短廊, 即到达皇帝的寝殿。北墙设书隔,东西按板墙壁与东西暖阁相隔,墙南各有一门通往东西暖阁。养心殿明间设宝座,上悬雍正皇帝御书“中正仁和”匾。宝座后设有书架,藏有历代皇帝有关“治国”经验、教训的著述,专为传给新皇帝阅读。
养心殿前殿明间宝座上方的藻井,正中雕有蟠卧的巨龙,龙头下探,并悬有轩辕镜。 清代皇帝经常在这里召见大臣,一些官员在提拔、调动之前常被领到这里觐见皇帝,这种仪式叫“引见”。有时也在这里接见外国使臣。 宝座后面的黄花梨刻乾隆御制诗文屏风。两侧楹联“保泰常钦若调元益懋哉”,为乾隆帝御题。屏风上面乾隆的题诗:“西师归振旅,东陆舒由庚。执徐奉执规,持躬凛持盈。三白乵宿岁,万机蕑新正。闲中足养心,而予有所怦。怀安岂良图,无逸斯元亨。自强历不息,善长时偕行。”
东暖阁
东暖阁就是东次间和梢间,分南北向前后两室,以隔扇分割。南室靠窗为一通炕,东壁西向为前后两重宝座,是清末慈禧和慈安垂帘听政的地方。东暖阁西南原有御笔“明窗”,为皇帝每年元旦开笔之处。北室虚分东西两室,东1间小室无窗,靠北墙为床,为皇帝斋戒时的寝宫,此室有仙楼,原为供佛处。西室靠北位窗,西小间北窗下设宝座,有匾“随安室”、“寄所托”等,为皇帝御笔。后“随安室”匾移到了东小室寝宫床上。“寄所托”原为后室之中室,清末改为“寿寓春晖”。
养心殿东暖阁最为人所瞩目的,为东壁西向的前后两重宝座,这里就是清代同光时期两宫太后垂帘听政的地方。咸丰十一年十一月一日,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在养心殿东暖阁垂帘听政,开始了晚清太后垂帘、亲王辅政的时代。
养心殿东暖阁,两宫太后在此垂帘听政
北室东1间小室无窗,门外立有剑架。原有仙楼,是供佛处。现在靠北墙为床,床上有从西间移过来的“随安室”匾,这里为皇帝在宫内斋戒时的卧室。每逢祭祀前二三天,皇帝便开始斋戒,尊行“六禁”,即不饮酒、不茹荤、不理刑名、不宴会、不听音乐、以及不入内寝等,以示诚敬。
东暖阁西南原有御笔“明窗”,为皇帝每年元旦开笔之处。其制为:每年元旦(现在的农历春节)初一的子时(夜里23点—1点),皇帝都要在东暖阁明窗设案,“案头陈设金瓯永固杯一,内装屠苏酒;玉烛一,手引发光;朱漆雕云龙盘一, 其中盛古铜吉祥炉八, 古铜香盘二。”手执刻有 “万年青管”和“万年枝”的专用笔,先后用朱、墨各书写吉语数字。写好的吉字要放入专门的黄匣内封存,并要求子子孙孙不许打开看。雍正以后,历朝皇帝均沿袭此典,遂成清代定制。
东暖阁北墙开有大窗,设有云母瓦片雨棚,遮雨透光,在宫内是独一份,其他地方都没有。
西暖阁
西暖阁就是西次间和梢间,分南北前后两室,前室西为“三希堂”,额为乾隆御笔,因内储晋代书法大家王氏的三张书帖而得名。东墙有小门通中室——勤政亲贤,匾额为雍正御笔,南为窗,北设宝座,为皇帝召见大臣之处。为保密,南窗外抱厦设木围墙。东为夹道,有门通后室。后室也隔有小室,西室曰“长春书屋”,东室为“无倦斋”,乾隆间设佛堂于此,养心殿西耳殿为“梅坞”,为乾隆39年添建,殿面南1间黄琉璃瓦硬山顶。
政亲贤殿是雍正处理政务、批阅奏折的地方,这里悬挂着他亲笔书写的对联:“唯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勤政亲贤”匾、“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联均为雍正御题。 “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这两句话出自张蕴古给唐太宗的《大宝箴》,原文说:“圣人受命,拯溺亨屯,归罪于己,推恩于民。大明无偏照,至公无私亲。故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
匾下的屏文是乾隆皇帝的诗:
一心奚所托,为君止于仁。二典传家法,敬天及勤民。三无凛然奉,大公何私亲。
四序协时月,熙绩在抚辰。五事惟敬用,其要以备身。六府赖修治,其施均养人。
七情时省察,惧为私欲沦。八珍有费甘,念彼饥饿伦。九歌扬政要,郑卫漫亟陈。
十联书屏扆,式听师保谆。
勤政亲贤殿西边就是三希堂。三希堂不足8平方米,狭长的室内进深用楠木雕花隔扇隔分成南北两间小室,南面是内室,北面为外室。是清高宗弘历即乾隆帝的书房,也是其作为养心殿主人留下的最明显的标志。乾隆皇帝书写的“三希堂”匾额和《三希堂记》墨迹,至今还悬挂在墙上,匾额两侧对联为“怀抱观古今;深心托豪素”。另在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也有一处“三希堂”,藏有《快雪时晴帖》。
三希堂始于乾隆朝,后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各朝都从未有任何变动,至今仍保持原貌。 原名“温室”。它的得名一是源于宋儒周敦颐,他提出士人修身当“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另外,此处收藏了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贴》、王珣《伯远帖》三件稀世之珍,故名“三希堂”。 三希堂南室虽然仅四点八平方米,但陈设幽雅、古朴。暖阁的西墙上挂着郎世宁画的《人物观花图》,东墙上挂着精美的11件挂瓶,地上搁着《三希堂法帖》四摞、八盒。炕上有玉如意,有铜暖炉,有“迎手”(方枕);炕桌上摆着:笔筒、笔山(笔架)、砚台等文房用具。 墙上挂着的瓷瓶,叫壁瓶,又称轿瓶,最初是挂在轿中的装饰物。由于三希堂空间狭小,被乾隆皇帝因地制宜应用到了这里。 三希堂又是皇帝的藏宝室,共有八百多件魏晋以来的书画、碑帖,都是精品,可以看出乾隆皇帝是一个很有学养的一位皇帝。1735年乾隆25岁登基移居养心殿,直到1799年89岁去世,在这儿生活了64年。
“长春书屋”是乾隆皇帝的私人书房。乾隆皇帝弘历为皇子时,雍正帝曾在圆明园九洲清宴别室召开法会,赐号弘历“长春居士”,故以后乾隆皇帝的御用书屋,多以“长春”命名。据《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记载,乾隆元年(1736年),登基不久的弘历下旨改造即将入住的养心殿,将勤政亲贤殿后的仙楼改造为书房(蒙古记忆)北京故宫建筑群的核心建筑之一,并御题“长春书屋”匾。
乾隆十年(1745年)十二月初,乾隆于中正殿跪受章嘉国师灌顶,自那一刻起,乾隆成了一位密宗弟子,他与章嘉的关系正式变为师徒关系,修行密法成了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乾隆灌顶后即充满激情地于十一年正月投入仙楼佛堂的建造,他要建造一座“能带在身边的佛堂”,早晚都可以随时进入。一年之后,这样的佛堂在他的寝宫中诞生了。
公元1747年,经历了一年的装修改造,乾隆十二年正月十一日这天,乾隆下旨将先交付的五方佛、八大菩萨(配背光)供在仙楼楼上正面供桌上。并将阐福寺现挂的挂像佛唐卡二十四轴取来挂在两边。屋中间请进了一座七层无量寿宝塔,从此这里就也成了紫禁城中只允许乾隆皇帝自己进出的私密空间。仙楼佛堂面积大约六七十平方米,东、西、南三面悬挂了唐卡,唐卡下面摆放了条案,上面供奉各种佛像。仙楼佛堂由于在西暖阁“勤政亲贤殿”和“三希堂”等套间的板壁之后,所以参观养心殿时看不到这部分。
紫檀木七层无量寿宝塔。乾隆十二年(1747年)安供,样式为紫檀木七层八角阁楼式,象征无量圣界里诸佛、天人所居之宫室楼阁,塔每层有八个玻璃欢门,档案所记塔内供佛,即供于这八个玻璃欢门里,据现存原狀,所供佛即为铜无量寿佛坐北朝南办公室九宫格风水布局,每层8尊,七层共计56尊。
无量寿宝塔,为乾隆十二年(1747年)安供
佛堂以紫檀木七层无量寿宝塔为中心,呈曼陀罗格局,宝塔从一层通到二层,楼上绕塔南、西、东三面壁上供奉以五方佛为中心的组合唐卡,供桌上供奉佛像、佛龛、供器等,其中的佛像又以上乐王佛为主。 这里所供奉的诸神唐卡,以五方佛为中心,供奉于仙楼的正面。仙楼唐卡的分布呈对称组合规律即组合成如意观音、成锁观音、白伞盖、尊胜佛母即菩萨佛母类;八大菩萨类;四大天王类和本尊类。 仙楼佛堂旧照。
仙楼唐卡是围绕着仙楼的中心无量寿宝塔来布置的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清朝入关之后的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25岁登基,在位六十年,禅位后又任三年零四个月太上皇,实际行使国家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 乾隆帝笃信藏传佛教,数十年倾心研习佛学,平日更是以写经自修。乾隆朝,清宫佛殿模拟西藏寺庙神殿布置,几乎涵盖了西藏神殿中的所有神像、神器;从西藏经青海、内蒙至京内外,增建了许多喇嘛庙;编译了大量的藏传佛教经典。佛堂建筑、法器以及制度化的佛教活动逐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藏传佛教文化体系。乾隆帝堪称清朝诸帝中对藏传佛教信仰最诚、研究最深、利用最好的皇帝。
乾隆写经图
养心殿前殿西侧还有一个西耳房梅坞。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在养心殿西添建耳殿,西山墙辟门可通室内,门额曰梅坞。殿一间,面南,黄琉璃瓦硬山式顶。前檐槛墙上为玻璃屉窗,再上为冰裂纹棂格支窗、冰裂纹横披窗;西山墙开一小窗,外有梅花纹窗罩,窗外为西围房院。“梅坞”院内种有五棵树,地上有太湖石若干,环境清幽。
后殿
穿过养心殿正间“安敦、恬澈” 二小门为穿堂,直通后殿。后殿面阔五间,黄琉璃瓦硬山顶,后殿是皇帝的寝宫,共有五间,东西稍间为寝室,各设有床,皇帝可随意居住。后殿两侧各有耳房五间,东五间为皇后随居之处,西五间为贵妃等人居住。明代曰“涵春室”,清代无殿额。是皇帝的休息之处,也是目前能够看到的唯一一处中国皇帝的卧室。正间额曰“ 乾元资始”靠北墙为一炕,正间南为穿堂与前殿正间相连,成工字殿。东西次间梢间为槛窗。西梢间为“华滋堂”内设床,妃嫔侍寝后,可留宿华滋堂,皇帝所喜爱的妃嫔也可居住于此,常伴皇帝。西次间为南窗下设通炕,北墙设雕龙柜。东梢间为“自强不息”,内设楠木雕花龙床,上方悬“又日新”匾。为皇帝寝殿,妃嫔侍寝均在此。东次间靠北墙下设宝座,上额曰“天行健”,是梳洗、更衣、饮茶之处。同治年间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时,慈安住在东侧的“体顺堂”,慈禧住在西侧的“燕禧堂”。东西耳房外有东西向的围房,6间前出廊。北接小房2间,与前殿东西配殿后围房相连。为妃嫔等待侍寝时的临时用房。
正间额曰“ 乾元资始”靠北墙为一炕,正间南为穿堂与前殿正间相连,成工字殿。
养心殿后殿明间。
西次间为南窗下设通炕,北墙设雕龙柜。西次间西门是咸丰题联:荣生苑树春光绕,瑞起瑶台矞采多。
通炕
雕龙柜
西次间西侧是西梢间华滋堂。“华滋堂”内设床,妃嫔侍寝后,可留宿华滋堂,皇帝所喜爱的妃嫔也可居住于此,常伴皇帝。
乾元资始殿东次间是天行健。东次间匾额“天行健”,天行健一词出资《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里的以是指“用”的意思,总体意思是君子要顺应天道,自强不息,还应具有大地的胸怀(蒙古记忆)北京故宫建筑群的核心建筑之一,承载包容万物。
天行健东侧的东梢间又日新。“又日新”出自中国儒学经典《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古代帝王用于勉励自己勤于省身,及时创新,不断革新,积极进取。
体顺堂
后殿东耳房为“体顺堂”,明建,初明“隆禧馆”,雍正时,无殿额。咸丰赐名“绥覆殿”,后改为“同和殿”,光绪时改今名。面阔5间,前出廊,东与东围房相接,黄琉璃瓦硬山顶,为皇后所居。 体顺堂面阔5间,前出廊,东与东围房相接,黄琉璃瓦硬山顶。曾名“隆禧馆”、“绥覆殿”、“同和殿”,光绪初年始称“体顺堂”。体顺堂是皇后在养心殿的居所,咸丰帝的慈安皇后、同治皇后、光绪皇后都曾在此居住。堂额为慈禧皇太后亲笔。体顺,出自《周易》,有“顺以从君也”之易。
体顺堂内景:堂额“祥开麟趾”,贺早生贵子之意。这里是皇后的寝宫,所以要有这款堂额。
体顺堂前院中置一块巨大的天然水晶石,寓意光明磊落、纯洁无瑕。放在这里象征女性“冰清玉洁”。
燕喜堂
后殿西耳房为“燕喜堂”,明建,初明“臻祥馆”,雍正时,无殿额。咸丰赐名“平安室”,光绪时改今名。同体顺堂,为妃嫔所居。垂帘听政时期,慈禧皇太后曾在此居住。体顺堂和燕喜堂与东西两侧围房相连处的后墙,辟有吉祥、如意两个小门,便于妃嫔们来往。
燕喜堂面阔五间,前出廊,黄琉璃瓦卷棚硬山顶,西端接西围房,南面是养心殿西耳房“梅坞”。
燕喜堂明间北面设木炕,东西两缝为黑漆碧纱橱,东次间和东稍间连通,东端为万字炕,有落地罩,西次间和西稍间之间有板壁,西稍间北面设床罩。燕禧堂槅扇上,悬挂着一件精致的贴落,上墨笔书“管城春满”四字(管城是笔的代称),下面分九宫格书写“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个朱色大字,这是清道光皇帝旻宁御笔的九九消寒图。
说是图,但它并不是画作,而是九个字——“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这九个字都是九画,从冬至交九开始,每天一笔,写完共需九九八十一天。从“伸不出手”的一九、二九写到九九,便是“九尽桃花开”了。再往前走,九九加一九,就是“耕牛遍地走”的春分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春耕开始了。“写九”消寒,始于清代道光初年。
道光皇帝很是欣赏,亲书“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个双钩空心字,每个字都是九画,让大臣们逐日描红填写一画。于是宫内的妃子们都玩这个游戏。上行下效,内直翰林诸臣每年冬季也学着填写这种"九九消寒图"。先由宫中懋勤殿制成待填描写的消寒图。消寒图四周采用木框插榫而成,裱以纸绫。其"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字,寓迎春之意。此图完成之日,在寒冬蛰伏了九九八十一天的人们就迎来了春风拂面,杨柳依依,摇曳着万千嫩绿丝绦的时节了……后来,这种方式就演变成了“写九”的风俗。
东西耳房外有东西向的围房,6间前出廊。北接小房2间,与前殿东西配殿后围房相连。为妃嫔等待侍寝时的值房。
雍正皇帝早上吃饭时要翻牌子,决定接见那位大臣。晚饭时,皇帝还要翻牌子。这次翻牌子是为什么呢?他要决定晚上由谁来进行侍寝。被翻了牌子的嫔妃,就要在东西围房里等候。皇帝要她了,就把她接到皇帝寝宫,完事后再把她送回围房睡觉。光绪皇帝大婚后,正宫隆裕皇后并不受宠,但按照慈禧的旨意就住在体顺堂(她的正式寝宫是钟粹宫)。瑾妃(珍妃的亲姐姐)住在养心殿的东围房,又叫同和殿东围房,(她的正式寝宫是永和宫)。光绪宠爱的贵妃珍妃只能住在西围房,又叫燕禧堂西围房,(她的正式寝宫是景仁宫,时慈禧已搬至储秀宫居住)。
与清以前史籍中描写的皇帝居所相比,养心殿算不上豪华,大多数房间的墙面都是用纸裱糊,乾隆时期的旨意甚至提到“(养心殿)后殿五间顶槅不必糊蜡花纸,糊平常白纸。”军机处与养心殿相距只有50米,在帝制中国,这一世离皇帝最近的管治核心。军机大臣在养心殿面聆皇帝口谕,之后回到这座简陋的房间里,将口谕草拟成文书,再返回养心殿让皇帝过目,一去一返不过一两个小时,而后谕旨密封交兵部递往。雍正皇帝正是通过军机处的高效运转,实现了国事的速议速办,并完善了一套政务保密制度。军机大臣必须随叫随到,“半夜三更听传叫,闹得家眷也心惊”,这两句流传于当时的话,形象地描画出了军机大臣的生活状态。过快的工作节奏,让大臣们倍感紧张,军机处地面上隐约可见的凹痕,也许就是焦虑的踱步,留给青砖的记忆。
养心殿里,曾有帝王召对臣工、批阅章奏的勤政劳形;曾有丹青吟咏、潜心礼佛的风雅诚敬;曾有宴飨祈福的天伦之乐;曾见证两度垂帘听政的衰乱之象;曾听闻自强之路的戛然而止;也曾弹出千年帝制的终止音符。这里几乎见证了整个清朝政治制度发展、变迁的过程,也包涵了清王朝后妃制度、宫廷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清初顺治、康熙时期,养心殿也是皇帝闲暇时候驻留的地方,或休息,或读书。顺治帝在执政后期,常常住在养心殿,并最终病逝于养心殿;康熙帝从中年开始,越来越多地喜欢在养心殿度过政务之外的闲暇时光。他还曾在养心殿赐宴大学士和翰林大臣。
顺治帝全身像1644年~1661年
康熙帝全身像1661年~1722年
从雍正朝开始,养心殿的功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雍正帝正式移居养心殿,养心殿自此成为皇帝寝宫,也因此取代乾清宫成为皇帝日常政务活动的中心。此后直至清末,这里一直是清朝政务决策地,所有的关乎军国大事的决策几乎都是在此处产生并宣布于天下,而步入此地的大臣无一例外是皇帝宣召并由太监引领进来的。
雍正帝全身像1722年~1735年
清帝中居住在养心殿最久的是乾隆帝。 做了太上皇的乾隆帝并未移居宁寿宫,仍然住在养心殿,仍然以太上皇的名义执掌政权。直至嘉庆四年(1799)乾隆帝病逝,嘉庆帝才迁至养心殿。
乾隆帝全身像1736年~1796年
溥仪是养心殿最后的主人。溥仪退位后,依旧住在紫禁城内。溥仪八岁之前随隆裕太后居住在长春宫,隆裕死后他便住进了养心殿,在“又日新”的匾额下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在新思潮的影响下,溥仪喜欢上了西方文化。1919年,英国人庄士敦成为了溥仪的英文教师,并与溥仪产生了深厚的师生情谊。溥仪也喜欢西洋家具坐北朝南办公室九宫格风水布局,喜欢弹钢琴,他命人在养心殿安放了一架钢琴。溥仪接见当时新文化的代表人物胡适也是在养心殿内。1922年,17岁的溥仪大婚,婚后的溥仪仍旧住在养心殿,婉容和文绣分别住在储秀宫和长春宫。 清王朝颁发的最后一道诏书同样出自养心殿。宣统三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即公元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率宣统皇帝在养心殿正式发布了清室退位诏书。
宣统帝半身像1908年~1912年
清朝皇帝十二帝
庙号 姓名 在位时间 年号 陵墓
清太祖 努尔哈赤 (1559-1626) 1616年~1626年 天命 福陵
清太宗 皇太极(1592—1643) 1626年~1643年 天聪崇德 昭陵
清世祖 福临(1638—1661) 1643年~1661年 顺治 孝陵
清圣祖 玄烨(1654—1722) 1661年~1722年 康熙 景陵
清世宗 胤禛(1678—1735) 1722年~1735年 雍正 泰陵
清高宗 弘历(1711—1799) 1735年~1795年 乾隆 裕陵
清仁宗 颙琰(1760—1820) 1796年~1820年 嘉庆 昌陵
清宣宗 旻宁(1782—1850) 1820年~1850年 道光 慕陵
清文宗 奕詝(1830—1861) 1850年~1861年 咸丰 定陵
清穆宗 载淳(1856—1875) 1861年~1875年 祺祥同治 惠陵
清德宗 载湉(1871—1908) 1875年~1908年 光绪 崇陵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