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风水布局 > 风水大全

质量型城镇化道路——婺源地区古镇村落山水格局

2023-07-28 17:01:04  人看过

质量型城镇化道路——婺源地区古镇村落山水格局

郁郁层峦夹岸青,

春溪流水去无声。

烟波一棹知何处北马堂风水文化

鹈鸠两山相对鸣。

——朱熹

写在前面

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发出号召:“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之后,中央还发布一系列指导文件,积极倡导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的“双修”战略。

在这个历史机遇大背景下,可以预见,未来的城镇化道路将会明显地从数量型向质量型的发展模式转变。质量型发展模式意味着城市自身环境和周边自然环境多方面品质的内在与外显提升。古镇村落作为中国传统聚落的典型,其选址和布局通常都遵循中国传统的风水堪舆学等规律法则,使古镇村落与自然环境能够和谐相处,互利互惠,共荣发展。因此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质量型城镇化道路,传统的古镇村落是待挖的宝库,有许多具有研究价值之处等着我们发掘。

山水格局主要指某聚落周边的自然山水分布情况以及聚落内部的水系和山体与建筑布局的关系,本文主要从婺源地区古镇村落的“选址”方面入手,通过我国传统风水堪舆学说的阐释,说明本次“婺源聚落画像——徽文化古镇村落”实践队对婺源地区古镇村落山水格局的部分调研成果,展现婺源古镇村落充满智慧的规划意匠,为古镇村落的活化利用提供参考。

总体山水格局

婺源县域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与安徽和浙江两省交界,东与千岛湖相距约50公里,西与鄱湖相距约10公里,北枕黄山,南望三清山。境内属丘陵地貌质量型城镇化道路——婺源地区古镇村落山水格局,山峦重叠,地势大致由东北向西南倾斜,主要河流为位于西南的婺江,属乐安河上游,鄱阳湖水系,溪涧纵横是婺源另一典型自然特征。著名作家余秋雨曾这样形容婺源山水:“婺源青山环绕,而山势秀雅质量型城镇化道路——婺源地区古镇村落山水格局,绿水荡漾,而水道蜿蜒,植被极好,却并不过于茂密,气候湿润,却并不过于潮湿,这种处处美丽却又不险峻、不崎岖、不汹涌、不奔泻的环境,似乎就是专门为人类居息准备的。”婺源县域“青山作屏远还近”,每座山都不高,但都青翠欲滴,透露出勃勃生气;而婺源的水则“秀水如烟有似无”,婺源的水不深,但每道溪流都清澈见底,映着黛瓦白墙的婺源古镇村落。山、水、城三者的和谐统一,在婺源展现得淋漓尽致。

婺源县域山水格局图(绘制:李翔)

古镇村落的选址通常非常注重其周围山水格局。勤劳智慧的先人总结出了许多择址方法,能巧妙地寻找到良好的地理环境来克服不利的自然变化。这些经验方法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风水堪舆学说”,该方法主要通过“觅龙、察砂、观水”三步来选定古镇村落的位置。以下就从这三个方面入手来说明婺源地区古镇村落选址过程中对其周围山水格局的考量。

质量型城镇化道路——婺源地区古镇村落山水格局

古镇村落根据风水堪舆学选址示意图(绘制:李翔)

风水品山水

一、觅 龙

“龙”即为风水堪舆学中的龙脉,主要指自玄武(北)方向而来,延伸至古镇村落主山的大山山脉。编于明万历年间的《阳宅十书》有云:“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其来脉气势最大,关系人祸富,最为切要。”古人对龙脉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如今科学虽没有对龙脉一说有完全合理的解释,只是猜测其与磁场有关,但是它能延续数千年之久,必然有值得借鉴参考之处。婺源地区占尽地利,北面正好有“天下第一奇山”美誉的黄山,其山脉群山屏立,有如太师椅背,将婺源古镇村落揽入怀中。

以岭脚村为例,岭脚村位于赣皖浙三省交界处附近,险峻磅礴的黄山山脉从其东北侧绵延而来,由远及近呈自上而下,垂头下顾之势,整体十分符合风水堪舆学玄武方向龙脉一说。此外,逶迤的北面大山能成功阻挡冬季寒风,所以该村常年气候温和,无大风侵袭。实践队在岭脚村进行调研时,被当地绿树成荫,小桥流水人家的安静祥和景象所迷醉,时常沿着小溪有和煦的微风吹来,赶走夏日的燥热。

质量型城镇化道路——婺源地区古镇村落山水格局

岭脚龙脉示意图(绘制:李翔)

质量型城镇化道路——婺源地区古镇村落山水格局

山、水、村、田和谐统一的岭脚村(无人机拍摄)

二、察 砂

郭璞《葬书》说:“经曰:地有四势,气从八方,故砂以左为青龙,右为白虎北马堂风水文化,前为朱雀,后为玄武。”风水堪舆学中,“砂”为相对于龙脉和主山更加低矮的山丘,古人的方位观念为“前南后北,左东右西”,所以郭璞所云之意即:古镇村落选址,玄武方向的山峰需呈垂头下顾之势,朱雀方向的山脉要来朝歌舞,左之青龙的山势要起伏连绵,右之白虎的山形要卧俯柔顺,这样的环境就是风水宝地。“察砂”式的选址方法充分体现了古人天、地和人三位一体,人与自然通融的价值观念。

通过对婺源地区的调研,可以发现许多古镇村落的选址,周围的山体布局大体上都呈现出上述之势,比如位于婺源东北的篁岭村,地处山谷盆地,西北有最高的主山(玄武)坐镇,南面有较低的案山把守,而其东西两侧分别有山丘环绕。这样的古镇村落从自然环境角度来说,既能遮挡西北寒风,又能迎进南方日照,并将夏季主导的东南风引入盆地,加强空气流通,加之青龙白虎伴其左右,能够调节村内风向、气候、温度和湿度,形成冬暖夏凉的宜人环境;从景观角度分析,村中人远观可见青山作屏,收获旷远而祥和之安全感,近观可细细赏玩村中百花与绿树,饶有一番情趣。实践队到婺源正好碰上一场过云雨,山间云雾缭绕,如梦似幻,而被雨水洗礼过的篁岭更加出落得娇嫩欲滴。篁岭村良好的生态景观让实践队队员流连忘返,好一片桃红柳绿,山青水秀的人间仙境!

质量型城镇化道路——婺源地区古镇村落山水格局

篁岭村山水格局示意图(绘制:李翔)

勤劳智慧的古代劳动人民对山体的利用方式,营造出了一种既实用又诗意的“山城合一”式生活环境。篁岭村村民们开垦山林,利用山体种植农作物形成了许多颇为壮观的梯田,在无人机视角下,梯田景观犹如大地母亲的掌纹。不仅如此,篁岭村主体还直接嵌于山腰上,街巷水平沿等高线铺设,垂直则就高差铺设,整体村落由低往高,由前往后北马堂风水文化,一层一层沿山体布置,气势磅礴。

此外,还有些古镇村落如李坑村和晓起村,充分利用山体打造景观,使古镇村落形成高低起伏,有立体感的整体风貌。

质量型城镇化道路——婺源地区古镇村落山水格局

篁岭梯田在上帝视角下宛如“大地的掌纹”(无人机拍摄)

三、观 水

除了对山的关注外,古镇村落的选址也十分重视对水的考察。蒋平阶《水龙经》曰:“自然水法君须记,无非屈曲有情意,来不欲冲去不直,横须绕抱及弯环。水见三弯,福寿安闲,屈曲来朝,荣华富绕。”古人对水流的要求是要弯环绕抱,讲究曲则有情,因为“河水之弯曲乃龙气之聚会也”。

婺源地区有些古镇村落位于平地之上,比如汪口村,这些古镇村落并没有大山作为龙脉,不过古人有“凡到平洋莫问踪,只看水绕是真龙”一说,所以平地之上的古镇村落的选址大都位于河曲之处。而河曲分为外曲和内曲,古人认为水抱边可寻地,水反边不可下,所以汪口等古镇村落都位于河内曲处,使河成环抱之势。而位于山间的古镇村落也必有源自山涧的小溪流过,润泽一方,也能形成风水堪舆学中“金城”环抱的上佳风水。

质量型城镇化道路——婺源地区古镇村落山水格局

位于河流内曲之处,河流呈环抱之势的汪口村(图片来源:百度地图)

质量型城镇化道路——婺源地区古镇村落山水格局

山环水抱的汪口村落(无人机拍摄)

再从古镇村落对水系的利用分析,可以发现不论是如汪口村较为开阔的水域,还是如李坑村这样的小溪,村落的发展多沿水系的走向,古镇村落多沿水系的一侧或两侧形成功能较为重要的道路。有一些河道较为狭小的村落将水系给内部化,比如李坑村,在水系两侧布置石板路,在河道的交叉处形成了全村最为开放的街巷空间,加之许多与街道垂直的小桥的架设,使水和街巷融为一体,共同塑造出了独特的街巷肌理。

村民对水系的利用充满了智慧,有的村落形成了码头,成为了当时区域内重要的物资疏散中心,有的村落的小溪用于浣洗沐浴,桥、溪和建筑街道的结合颇有江南水乡的韵味,有的地方,如理坑村,有许多村民直接将水引入家中,在院子的中央放置水池,既有助于院内小气候的调节,也有“四水归堂”的吉祥寓意。

质量型城镇化道路——婺源地区古镇村落山水格局

理坑村宅院内,将水引入天井,寓意“四水归堂”(拍摄:李翔)

小结

在城镇化转型的十字路口,越来越多的城市建设开始注重城市的质量,“花园城市”、“海绵城市”等“生态城市”营建模式,以及经济与文化并重的“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在许多地方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然而,在运用“先进的”技术和理念进行城乡规划建设时,我们不能忘本,许多中华传统的建城理念至今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婺源地区风水文化中的生态、美学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模式,使城市建设能够真正结合自然、回归本真。风水文化历经岁月的洗涤,依然对我们有所影响。它不仅使婺源地区长盛不衰,当代人还用“中国最美乡村”来形容。

风水表现出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展现的是人文的思想内核,是寄予环境的一种人文情怀。风水思想中的科学成分有了情感的外衣,才更具生活的温度和时代的光环。古人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无不体现着对自然的尊重,天人合一的观念早已深入骨髓。我们在当今城市“双修”热潮中,是否也该像先人一样,回归本位,认真思考人、城与自然的关系呢?

文/李翔

图/婺源聚落画像实践队

编辑/李翔

指导老师/杨哲

Top